余林,男,1965年2月生,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竹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余林调解工作室调解主任。从事调解工作22年来,余林始终把消除矛盾隐患、维护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坚守在调解第一线,成功化解3000余起各式矛盾纠纷。余林曾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云南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司法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学习调节 化解百姓矛盾
多年前,弥勒市竹园镇龙潭村委会因土地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一度成为弥勒市的重点上访村。2002年1月,余林紧急受命,担任龙潭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自此踏上了人民调解员之路。为了做好调解工作,余林自学法律知识。白天奔走村组,走访上百个纠纷现场熟悉情况;夜晚挑灯学习,补足知识短板。凭着夜以继日的努力,他成功化解了94起各类纠纷,为龙潭村的和谐团结夯实了基础。
余林认为,百姓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冷冰冰的“法条式”解读是达不到理想调解效果的。为能更好地服务群众,除坚持自学法律知识外,余林还学习了心理学知识、语言表达技巧及调解技能,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并结合当地谚语、故事等,用“土道理”把调解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调解案件要讲法律、讲政策,也要讲乡情、讲民情。调解员要在查明事实的前提下,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也要多促使当事双方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找出合适的方法,让矛盾迎刃而解。”余林说。
心系群众 倾心倾情化解纠纷
余林热爱人民调解这份事业。22年来,只要是乡亲们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纠纷现场。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几位当事人因一起贷款合同纠纷来到余林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余林运用相关法律知识,经过4个小时的劝解,最终提出了大家都认可的调解方案,双方握手言和。
龙潭村83岁的老人白存仙(化名),老伴去世多年,6个子女对于赡养老人一事相互推诿,老人只能在外流浪。余林召集老人的6个子女进行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历经4个小时的调解,老人子女答应妥善照顾老人。
一户村民家婆媳闹矛盾,“每次去就是找婆媳俩说说话,靠情感去打动彼此。第12次去的时候,她们的矛盾已经自然化解了。”余林说,做群众工作,就是要多跑腿、多回访、多跟踪、多调查。
多年来,余林成功调节各类矛盾纠纷,实现了“为法院减负、为公安减压、为群众解难、为政府分忧”的目标。整理的卷宗有120多万字。
为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整体发展,余林还经常受邀到弥勒市各乡镇以及红河州各县市讲解调解技巧,将自己20余年的调解经验倾囊相授。余林说:“能够为群众排忧解难是件高尚的事,也是我人生的追求,群众需要我,这就足够了。”
群英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