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道德模范 > 杜德建

杜德建

永济市卿头镇张坊村村民

  杜德建,男,1961年1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张坊村村民。杜德建是一位退休乡村教师,1981年,他将婚房改造成家庭图书馆,自费购买书籍和报刊,历经44年,馆藏图书达4.6万册,价值超40万元。他通过“借一带一”等方式吸引村民借阅,助力近万名群众学到致富技能,推动乡风文明。他还成立农民夜校,编写文艺节目,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投身青少年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杜德建用知识和奉献为乡村带来希望,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榜样。

  杜德建曾荣获“乡村阅读榜样”“全国万村书库工程先进个人”“全国青年科技传播活动先进个人”“山西十大藏书家”“山西省十大功德人物”等荣誉。

  倾囊筑馆 点燃书香火种

  1981年,身为乡村教师的杜德建,虽家境困窘,却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为用阅读和培训武装农民头脑,毅然将婚房改造成书屋。他四处凑钱买书,自制书架,成立了家庭图书馆。

  与硬件设施的困难相比,怎样才能让农民主动走进图书馆看书,才是最让杜德建“头疼”的事。有人出于好奇,转一圈就不再来了;有人觉得书报内容比较枯燥,看不了几页就走了;还有人说,咱一个农民,不想干啥大事业,少了你的图书馆,照样种田……为了让村民们能主动自发地来借书看报,杜德建想尽办法。自费买电视、邀请村民搞活动,慢慢地,有人主动上门借书,他又提出要“借一带一”也就是借书不收费,但要带一个读者来。

  自此,杜德建踏上了长达44年的书香之旅,每年自费订阅报刊、购买图书。如今,家庭图书馆已拥有报纸968种、期刊326种、图书4.6万册,价值超40万元。2016年,条件改善后,他将大部分图书迁至新盖二层楼,为读者营造了冬暖夏凉的阅读环境。

  领航致富 带动周边蜕变

  杜德建的家庭图书馆一直免费对群众开放,不仅吸引了卿头镇和永济市的村民,周边县(区)的人也慕名前来借书。他还创新性地让图书“走出去”,馆里常年有2000余册图书在外“漂流”,让知识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在这个图书馆里,近万名群众学到了一技之长,找到致富门路。卿头镇王村农民樊巧玲种植12亩葡萄,却因产量低,三年未赚到钱。来到杜德建的图书馆恶补农技知识后,如今她种出的葡萄年年果大味甜,在地里就被收购。像樊巧玲这样受益的群众多达近万人,他们通过阅读馆内的农业科技书籍,掌握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了增收致富。

  同时,杜德建深知法律知识对于村民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多年来,他注重引导村民学习法律知识,使得100多户家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在杜德建家庭图书馆的带动下,张坊村的乡风民风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地人居环境、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

  延伸服务 滋养乡村精神

  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杜德建不断深化家庭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他细心收集整理各类报纸上的惠农知识,精心编辑成小报,半个月整理一期,免费送给群众,让乡亲们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业资讯和实用技术。此外,他还成立了农民夜校,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科技培训。

  在当下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这家农民家庭图书馆依然充满活力,总有不少忠实读者前来借阅。面对新兴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冲击,他积极求变,将家庭图书馆与村里文艺宣传队紧密结合,为宣传队编写诗歌、快板、三句半等,创作如《扁鹊神医》《我们村里变化大》等戏剧,在周边上演百余场,吸引数百群众观看,为村民生活增添乐趣。同时,利用图书馆组织学生开展图书演讲会、诗歌朗诵会,《我为环保做贡献》等节目荣获市一、二等奖,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

  杜德建还积极投身青少年教育工作,不辞辛劳,用一个月踏遍卿头镇每个村庄,与干部、农户交流,摸清全镇共有留守儿童底数,精心制定关爱留守儿童规划与措施,每逢元旦、六一、国庆等节日,都会送去图书和慰问品。他用不懈奋斗为乡村带来温暖与希望,成为众人敬仰的榜样。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面对赞誉,他总说:“我一个人苦点没啥,只要孩子们能读上书,乡亲们能用知识改变生活,这辈子就值了!”

  杜德建虽已退休,但他仍坚守在乡村阅读推广一线。四十余载,他从未离岗,每天大清早依然习惯性地为家庭图书馆开门迎客,步伐依旧铿锵有力。他用四十多年的坚持,诠释了知识的力量和奉献的价值,成为乡村文化振兴道路上的一座灯塔,引领着更多人在书香中前行,共同迈向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

杜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