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连启,男,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大连市信访局二级巡视员。从海防哨兵到信访先锋,他用近40年时光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含义。无论岗位如何变换,他始终将群众冷暖揣在心间,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担当化解矛盾,被百姓称为“信访路上的暖心老祝”。
“信访岗就是我的战场”
2021年,组织征求祝连启岗位调动意愿时,55岁的他毫不犹豫地说:“让我去最需要人的地方,给老百姓踏踏实实办事。”彼时的大连信访工作正面临积案化解压力,他主动接下这块“硬骨头”。
办公室里常年备着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柜子里摞着半人高的笔记本——每本都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诉求。同事老张回忆:“有天凌晨两点,老祝还在研究案件材料,我劝他注意身体,他摆摆手说‘早一天解决,群众就少受一天煎熬’。”
三年间,他累计接待群众3600余人次,牵头召开协调会300余场。面对某小区200余户居民十年未解的房产证难题,他带着工作组连跑12个部门,翻遍发黄的档案,硬是从政策夹缝中寻到突破口。当首批房产证送到居民手中时,七十多岁的王大爷攥着他的手直抹眼泪:“这红本本,我等得头发都白了!”
较真碰硬的“铁面包公”
2022年春节前夕,市民李先生因拆迁补偿问题踏进信访大厅。看着对方冻得通红的手,祝连启递上热茶:“您慢慢说,今天不把事理清楚我不下班。”核查发现,涉事企业早已注销,补偿成了“无头案”。有人劝他:“按程序转交属地就算尽责了。”他却较起真来:“程序走完了,老百姓的苦谁管?”
连续17天,他冒着风雪走访当年知情人,从旧报纸堆里翻出关键证据,又拉着司法、住建等部门开了8次联席会。最终通过政府兜底机制,为李先生争取到合理补偿。签字那天,当事人带着锦旗来致谢,他却躲进会议室:“要谢就谢党的政策好,我不过是跑跑腿。”
这种“一根筋”的作风也让一些干部“头疼”。某次督办会上,他当着众人批评某单位敷衍塞责:“老百姓把身家性命托付给我们,推诿扯皮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吗?”事后却悄悄帮该单位梳理政策盲点。被批评的负责人感慨:“老祝骂得狠,但教得更实在。”
法治暖阳照进信访路
“信访不是踢皮球,得让群众知道路该怎么走。”2024年担任市信访法治宣讲团团长的祝连启,背着投影仪走遍12个区县。在庄河市农村,他蹲在田埂上给老乡讲《信访条例》;在甘井子区社区,他编演的普法小品逗得大爷大妈直乐。全年万余人次的普法宣讲,让“依法维权”渐入人心。
他创新引入24名公益律师驻点服务。曾有位大妈因家庭纠纷欲采取极端方式维权,值班律师用三个小时厘清法律关系,最终通过诉讼妥善解决。看着大妈舒展的眉头,祝连启对年轻干部说:“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要用它焐热群众的心。”
如今走进大连信访大厅,等候区的《诉求指引手册》清晰标注着法定途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典型案例。这些改变背后,是祝连启推动建立的“访调对接”机制。2024年通过法治化渠道化解矛盾超千件,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7%。
从青丝到白发,祝连启始终坚信:每解开一个心结,社会就多一份和谐;每化解一桩矛盾,党心民心就更近一分。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