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敏,男,1968年2月生,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第六小学教师。23年来,张光敏一边坚守教师岗位,一边悉心照顾瘫痪的妻女。2003年,张光敏的妻子被确诊为小脑萎缩,他四处求医,不离不弃;2018年,女儿也被确诊为同样的疾病,他依然坚强面对。他用平凡而坚韧的行动诠释了亲情的真谛,成为孝老爱亲的典范。
三尺讲台与病榻之间的昼夜奔忙
曾经,张光敏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与妻子黄晓珍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两人每日一同上班,并育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一家三口,日子平淡却洋溢着温馨。
然而,2003年,命运的阴霾骤然笼罩,张光敏的妻子在课堂上突然晕倒,当专家诊断出小脑萎缩病症,且伴有“甲减”时,张光敏盯着病历上的字迹,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她教了十年书,带出的学生能排满整个操场,怎么会突然站不起来?!”
从那时起,张光敏便开始了带着妻子四处求医之路。每个寒暑假,他都会背着妻子踏上北上的列车,行李箱里塞满降压药和护理垫。在上海的医院走廊,他曾蹲在墙角啃馒头就白开水,只为省下床位费;在山东的康复中心,他跟着护士一步步学护理技巧。
求医途中,经济压力如大山般沉重,为节省开支,数年来他未曾添置新衣,家中能变卖的物品早已变卖一空,还背负了20余万元的债务。但这一切,都未能阻挡他为妻子治病的决心。
为了不影响工作,张光敏每天去学校上课或是走亲访友都会背着妻子黄晓珍,不管再苦再累,只要有妻子的陪伴,他感到很开心。下班回家后,他又会带着妻子练习走路,日复一日,不离不弃。直到2022年,妻子带着幸福和无憾离开了人世。回忆起那几年,张光敏的眼神中仍透露出深深的痛苦与坚定:“作为一个丈夫,就应该不离不弃,照顾她一辈子。”
数年如一日的生命托举
2018年,张光敏乖巧懂事的女儿也患上了和妈妈同样的疾病——小脑萎缩症,很快便卧床不起。张光敏又陪同女儿与病魔抗争。他每天要给女儿穿衣、洗脸、喂饭等,并换着花样为女儿准备一日三餐,为了避免女儿肌肉萎缩,每天为女儿按摩两小时。
由于长时间高强度地照顾病人,原本身体就不好的张光敏日渐消瘦,患上痛风和中度焦虑忧郁症。但他总是咬紧牙关,暗暗对自己说:我不能倒下,就算再苦也要坚持下去。
自从妻子和女儿患病后,张光敏就会在学校和家两头跑,但从不会因为家里的事而耽误教学。工作上,他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开朗活泼、热情奔放、风趣幽默的好老师,回到家里,一日三餐、洗洗涮涮、拆洗缝补,样样都干。为了给妻子和女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他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井井有条。为了妻子和女儿,他把所有的苦和累都深埋在心里,把笑容常挂在脸上。
“昨天班上的明明学会跳绳了,他说等你病好了要和你比赛。”他一边揉着女儿冰凉的脚趾,一边说着校园里的趣事。张光敏这样照顾妻女的场景,松山街道塔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昌琼看了近二十年。“2005年冬天,我看见他背着妻子往学校走,雪地上的脚印歪歪扭扭,妻子的围巾滑下来,他腾出一只手去拽,差点摔在结冰的台阶上。”
后来张昌琼才知道,为了不耽误上课,张光敏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给妻子洗漱喂饭,然后用轮椅把妻子推到教室隔壁的休息室,课间十分钟还要跑去查看妻子是否需要翻身。“他的后背总是湿漉漉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冬天的寒气。”
在裂痕里播种希望的人
不久前,张光敏受邀分享家风故事,台下群众在听了他的讲述后止不住热泪盈眶,而他说得最多的却是:“难处是日子的影子,只要心向阳光,影子就会落在身后。”
到现在,不少从紫云自治县第六小学毕业的学生都记得,“张老师教过我们一句话,人生或许会有风雨,但只要心中有光,就能把苦酿成照亮前路的灯。”如今,在兄弟的帮助下,张光敏和女儿搬到了小岩山的老家。每天清晨,弟弟弟媳会准时出现在门口,接过他手中的碗:“哥,你放心去上课,丫头交给我们。”
每个周末,张光敏依然会推着女儿在校园里散步,看晚霞给教学楼镀上金边。当有人问起未来,他总是望着远处山峦间的云海:“去年在电视上看见有专家治好了类似的病,等到暑假,我就带丫头去看看,等她病好了,我们还要去旅游,去更多的地方看看。”
猜您感兴趣
师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