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莹,女,1985年2月生,山东省淄博市翗翗助学服务中心创始人。
谢晓莹扎根互联网乡村支教十余载,打造覆盖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赋能 美育扶智”新模板,通过线上直播教学、线下支教等方式让30余万山区孩子透过屏幕看见希望之光,为乡村振兴、东西协作和民族团结注入新生机。
扎根山野践初心:从触动到行动的教育振兴路
第一次走进贵州山区小学,看到孩子们在泥地上用树枝画星星,眼睛里却闪着比星星更亮的光。2014年的一次公益走访,让谢晓莹看到了偏远乡村匮乏的教育资源和缺失的师资力量。这成为谢晓莹投身乡村教育的起点。
谢晓莹辞去了稳定工作,从零开始组建志愿者团队。自筹资金购买教学设备、从零开始学习网课软件、深入全国各地乡村调研课程需求。2017年,第一节“云端韵律舞蹈课”通过互联网直播照进了云南、贵州的村小,乡村的孩子们第一次跟随着网络课程,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接触到了韵律舞蹈,孩子们也因此亲切地叫她快乐的“兔姐姐”。她通过不断扩展乡村美育课程授课范围,提升了乡村教师的专业技能,撬动课程资源完善机制,推进美育教育资源均衡,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创新协作破困局:“数字美育共同体”均衡教育资源
谢晓莹深知,乡村教育振兴不能仅靠“输血”。2019年,她注册成立淄博市翗翗助学服务中心,通过“网师 助教 在地教师”互学、互研、互促的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思维共进模式,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输送到西部地区。在江西于都县,曾有位拄着拐杖坚持上舞蹈课的女孩触动了谢晓莹。她立刻着手改良课程,开发“无障碍艺术教学包”,并引入运动康复师参与备课。截至目前,这套课程已惠及全国500余所特殊教育学校。与此同时开展的“衣‘旧’友爱”“手拉手,好朋友”系列活动,为西部地区的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洞波乡洞塘完小、陕西子洲梁家沟小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沟镇中心小学等地区的孩子捐送衣服一千余件、书籍七万余册、文体文化用品四万余件,折合价值19万元。
文化润心强根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云端生长
艺术教育不仅是教技能,更是播撒文化认同的种子。结合国家援藏计划和“文化润疆·齐鲁先行”工作要求,2021年9月起,谢晓莹牵头对传统文化网络课程进行修改完善,开展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中华少年武术、古诗新记、社会素养课程、国潮非遗艺术六个大类的传统文化项目。课程在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传承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以美育沁润的创新实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意识的培育,打造“组团式”援疆援藏携手发展新样板。在三全育人构架中,谢晓莹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线下活动中,开展亲子实践活动200余场,惠及10万家庭,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生活、深入人心。
自2022年起,谢晓莹创新性地推出新诗词朗诵、诗词绘画、诗词歌曲、诗词舞蹈、诗词数学、诗词写作的“诗词融合”课程体系,通过11520课时的系统教学,让新疆地区的学生得以领略中华诗词的独特魅力。2024年,谢晓莹组织发起了“鲁藏情深·爱满格桑”援藏项目,通过网络为藏区学生提供普通话应用、美术、舞蹈等课程,项目第一学期覆盖昂仁县8所学校的42个班级,惠及2000余名藏族学生,增强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第二、三学期新增分级阅读课程,共计256课时,帮助48个班级的学生实现了微心愿。
从大山深处到雪域高原,谢晓莹跨越12万公里,点亮30万乡村孩子的艺术启蒙。她常说:“教育的意义,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未来,谢晓莹将继续深耕乡村美育事业,在希望的田野上,继续书写“知识改变命运”的动人篇章,为乡村教育振兴、民族团结贡献更强大的力量。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