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文,男,1964年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元华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1992年,28岁的吴学文看到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无人照顾,毅然选择留在村里,积极参与村务工作,主动承担起管理村庄的责任。32年来,吴学文用心用情做好工作,带领村民搭建电网、修缮道路、改善村容村貌,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在他的带领下,元华村从交通不便、村民贫困、发展滞后的贫困村逐步蜕变成交通便利、群众富裕、环境优美的“生态村”。
故土难舍 留守故乡服务百姓
吴学文是土生土长的元华村人,自1992年6月参与村务工作以来,他已当了32年村干部。从村委会副主任会计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当年的年轻小伙儿如今已成为群众心里最亲切的“花甲支书”。
1992年,趁着打工热潮,村民们纷纷背上行囊外出务工。“1992年我28岁,在外打工一个月能挣300元,而村支书的工资只有20元。”吴学文回忆说,那时的元华村,垦荒垦到山顶,一年四季不间断地种粮食,仍难以维持温饱,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有时候招工的车来到镇上宣传,很多人行李都没有,上车就去了外地。“年轻人都出去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感觉整个村子空空的,我当时也想外出务工,但放不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故土难离的吴学文留在了村里,主动承担起管理村庄的责任。
“作为一名村干部,能够真真正正帮助到老百姓,我不后悔!”32个年头过去,吴学文认为自己当初没有外出务工是正确的。在元华村,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吴学文,“在我们眼里,吴书记不仅是朋友,更是亲人,他给我们做了很多实事。”元华村村民们提起吴学文都竖起大拇指。
搭电修路 带领群众拔穷根
“心无百姓莫为官。”吴学文说,只有干部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才有干部。吴学文担任元华村党支部书记32年来,元华村的生活实现了“质的改变”。1994年,全村村民用的是煤油灯,照明效果极差。吴学文组织村民出力、规划线路,搭建电网。1997年,吴学文在一次勘察线路的途中从一地埂摔下,摔伤了腿。他强忍剧痛,坚持处理完电杆占用土地所引发的矛盾纠纷问题,才到医院检查。
当年的元华村地势偏僻,经济落后,村里唯一与外界相通的就是一条黄泥路,最宽的地方还不足两米,到处坑坑洼洼,只要下过雨后在村里都看不见一双干净的鞋子。“要想富、先修路,全国都在前进,我们村也要紧紧跟随,不能拖后腿。”吴学文在修路动员大会上说,他坚信修通路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和前提。于是,吴学文白天参与修路,晚上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很多时候,要到深夜才回家。
村里没有资金修路,吴学文自行组织100余人用钢钎、二锤、锄头修路。修到一半的时候,崖壁阻断了进程,崖壁距离地面200多米,十分危险。但路必须修,于是吴学文带着村民在崖壁上打炮眼,炸开了修路的口子。耗时半年,贯穿8个村民组的11公里毛路终于打通。2000年以后,他又陆续组织村民硬化8.9公里串户路、3.1公里通村路、5.8公里通组路、9000多平方米院坝……这路一修就是十多年,现在群众出行方便了,也增加了收入,大家都说当时修出的是“致富路”,如今穿着白色鞋子在村里走也不会弄脏!
初衷不改 为民敲开致富门
2017年,吴学文到安顺塘约村学习经验,才意识到元华村山清水秀、土地资源丰富,适合种植烤烟。于是他四处奔走,邀请在外发展创业的成功人士座谈、实地考察,宣传返乡创业政策,动员60户农户参与种植烤烟1432亩。同时,他还为争取到40吨化肥,解决了烟农起步难问题;动员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种植猕猴桃,带动20余户贫困户脱贫;利用村里荒山草坡多的优势,动员村民养羊养牛。如今,全村牛存栏500头、羊存栏800只,成立了富民专业合作社、元圆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特色经果林556亩。
过去“吃水没有水源、出行艰难、口袋没钱、单身汉随处可见”的元华村,如今水泥路、自来水、太阳能、路灯样样俱全。新居依山而建,白墙黛瓦、拱檐花窗,处处郁郁葱葱、整洁清爽,村庄文明程度和村民文明素质迅速提升,整个元华村呈现出安定团结、和谐向上的喜人局面。
“老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我这辈子只要把这件事做好就问心无愧。”三十二年如一日,吴学文默默无闻,诚心将为群众服务做成了终身事业,受到群众爱戴,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