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道德模范 > 唐翠兰

唐翠兰

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翠园社区居民

  唐翠兰,女,1964年10月生,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翠园社区居民。

  唐翠兰从事理发行业40年,自2009年在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翠园社区开设“唐姐理发店”以来,她以“3元理发”的低价坚守16载。她技术精湛,男发、女发、刮胡子、盘头等样样拿得出手,还常常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她的店中设有无人看管的“专属收银盒”,顾客自主付费、互不猜疑,成为社区“诚信地标”,她用凡人善举诠释了“小生意里的大情怀”。

  一句承诺守半生:从1元到3元的价格“固执”

  1985年,抱着“学门手艺养孩子”的朴素想法,唐翠兰在大渡口支起了理发摊。那时女儿刚满一岁,丈夫收入微薄,她蹲守街头为顾客剪发,从最初的1元、2元,到2009年迁店时定为3元,这一价格便再未变动。

  “这些年房租涨了、水电费涨了,唯独唐姐的剪刀价没涨。”老顾客李大爷掰着指头算,周边理发店均价已涨到30元,唐翠兰却笑着说:“来的大多是退休工人、低保户,3元钱是他们能负担的体面。”

  唐翠兰的“固执”里藏着对生活的体谅。2015年,隔壁商铺老板唐传海劝她:“你手艺这么好,涨到10元都有人来。”她却摇头,“我多赚那几块钱,有的老人可能就舍不得来了。头发长了不剪,人看着没精神。”

  唐翠兰的这一坚持,让小店成为社区老人的“刚需驿站”,前来理发的顾客络绎不绝,不仅有本小区居民,还有附近小区的居民慕名而来,甚至还有人从外区辗转赶来。

  更动人的是信任的双向奔赴。店里没有收银系统,只有一个装零钱的塑料盆,这是唐翠兰的“专属收银盒”,1元硬币、5元纸币随意堆放,在她看来“信任比钱重要”。

  曾有顾客多塞20元说“请您喝瓶水”,唐翠兰追出去半条街硬是要找零:“说好了3元,多的不要。”这份对规则的敬畏,让零钱盒成了社区“诚信试金石”。

  一把剪刀连民心:从“谋生手艺”到“民生担当”

  在唐翠兰眼中,理发是照见生活的镜子。坚持不涨价的同时,针对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唐翠兰还推出了“上门服务”。社区独居老人冉义学身体不好,子女在外打工,她便记在心里,每月带着工具箱上门:“剪完头洗把脸,婆婆对着镜子直夸‘年轻10岁’。”

  2023年冬天,唐翠兰冒雨爬楼为瘫痪在床的封大爷理发,推子没电了就用剪刀慢慢修,耗时1个多小时分文未收。

  唐翠兰的价目表上,藏着对弱者的温柔,给低保户免单、为残疾人打折、给拾荒者免费修面,理由只有一个:“他们比我难。”唐翠兰所在的社区,像冉义学这样的独居老人有93人,其中行动不便的12人,每次上门为这些老人服务,虽然花费的时间更多,但唐翠兰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少收甚至不收费。

  一间小店聚温情:从“陌生人”到“一家人”的情感驿站

  唐翠兰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是社区的“暖心窝”。她记得很多老主顾的习惯:赵爷爷要留两指长的鬓角,孙阿姨染发喜欢偏黑一些,甚至知道谁的儿子在哪个厂上班,谁的孙子考上了重点中学。顾客进门,她总会先问:“陈叔,降压药吃了吗?”“王嬢嬢,您闺女上周回来没?”这份“超纲”的关心,让小店成了社区的“情报站”“唠嗑站”。

  温情在双向流动。张婆婆常送来自家种的番茄,李大哥路过会捎袋面条,甚至有人悄悄往零钱盒里多放10元……面对女儿“该享清福”的劝说,唐翠兰指着门口排队的老人:“你看刘大爷,每天就喜欢来这儿坐会儿;王婆婆,子女忙,来理发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我关了店,他们去哪儿?”

  时光流逝,如今61岁的唐翠兰,依然每天清晨7时起床准备,晚上9点收摊,工具箱用了20多年磨出包浆也舍不得换。

  唐翠兰的剪刀下,3元是初心的刻度,诚信是不变的刀刃。她用40年光阴证明,诚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在尘埃里的坚守——是零钱盒里从不清点的信任,是上门服务时爬楼的喘息,是记住每位顾客习惯的用心。这把“诚信剪刀”,剪下的是岁月的霜雪,留下的是邻里间的守望相助。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

唐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