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双林,男,1931年4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洛阳市军休服务中心第三休养所干部。
潘双林一生践行“克勤克俭、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精神,多年来,他坚持援建希望小学、助学、救助百姓等善举。潘双林曾荣获河南省十佳军休干部等荣誉。
克勤克俭当好人
潘双林生活极度节俭。一顶旧军帽戴了43年,一副黑框眼镜用了9年,衣裤穿了20年,挎包用了22年。这些“老古董”的总“年龄”恰好与他94岁高龄相同。
他居住在70余平方米的老旧住房中,屋内堆满了收集来的上万件废品,仅留30公分狭窄通道容身。他将旧衣物整理码放,把电线、塑料改造成台灯,修复行李箱、电饭煲等物品……然而,在帮助他人上,他却无比慷慨。汶川地震捐款3万,新冠疫情捐3万助武汉,脱贫攻坚决战捐5万,多年来,他援建希望小学、助学、救助百姓等善举不下百余次,自2008年至今有票据可查的捐款就达四十余万元。
不声不响做好事
1996年,潘双林主动搬到条件艰苦的老小区,只因“不想给组织添任何麻烦”。但帮助邻里,他却从不嫌麻烦,免费修理家电、雨具、自行车,先后帮助六十多户困难群众解决了生活急需品。每逢下雨他提前打开井盖防积水,冬天下雪他早早铲雪清道,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小院。
2003年,小区因水电费纠纷停水停电,他主动挨家挨户抄表收费,并自掏8000多元补足缺口,恢复供应。此后十年,他义务承担门卫、保洁、收费工作,推动小区水电网改造。面对误解和拖欠,他总说:“他们大多是下岗职工,能帮点就帮点。”少有人知,那双修理雨伞的手,曾精心维护过驰骋蓝天的战斗机;那份劝解纷争的口舌,曾为祖国培育了无数空军英才。
一心一意守初心
青年时期,潘双林曾随苏联专家学习技术;壮年时,他执教鞭培育雏鹰;1985年退休后,又被返聘工作16年,直至花甲之年才回到阔别四十余载的家乡。他曾两次及时发现排除战机重大故障,发明飞机起落架收纳工具和建立故障排查制度等。他常感叹,自己能从泥瓦匠成长为军官,离不开组织培养。他说这辈子唯一的遗憾,是没能有机会到山区去支教,自己当了一辈子军校教员,最不能接受孩子的童年失去读书声,耄耋之年的潘双林连续几年都拿出存款向贫困学生捐献助学金。
提起年轻时的参军经历,潘双林思路清晰,说完觉得意犹未尽。一提到捐款助人的事儿,他却总以“年龄大了,记不清了”搪塞过去。如今,他外出总带两个包:一个装拾来的“有用”废品,一个装着随时帮助他人的零钱。这位九旬老兵,以其克勤克俭、不声不响、一心奉献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一名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