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道德模范 > 马顺义

马顺义

天津市南开区万兴街天大北五村社区居民

  马顺义,男,192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南开区万兴街天大北五村社区居民。

  他曾经是奋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军医,用精湛医术与无畏精神守护战友。归来后,他默默奉献在医疗一线,将治病救人作为自己一生的信仰。他数十年公益助人,为广大市民义诊,为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讲,他如同一束温暖且持久的光,照亮了身边人,一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战火淬炼:树荫下的“生死时速”

  1951年的鸭绿江畔,23岁的马顺义随着志愿军医疗队跨过冰封的江面。在朝鲜战场的三年间,他见过太多生死瞬间:敌机轰炸扬起的烟尘能遮住半边天,防空警报声中,担架队总在和时间赛跑。

  “那时候哪有什么无菌室?树荫底下扯块篷布就是手术台。”老人抚摸着泛黄的军医证,记忆回到那个改变他一生的午后。三层布围成的“手术室”里,汽油灯在硝烟中摇曳,伤员们的血水浸透了身下的草垫。当得知一名小战士因失血过多命悬一线时,马顺义直接扯开衣袖:“抽我的,我俩血型能配上!”

  输血后的他顾不上虚弱,抓起手术刀继续奋战。这样的场景在战地日记里重复了无数次:用发卡代替血管钳固定纱布,将炮弹皮熔铸成手术器械,甚至用烧红的铁片给器械消毒。三年间,他硬是用简陋到极致的条件,从死神手里抢回200多条生命。

  杏林春暖:银针下的医者情怀

  1960年,马顺义转业至天津大学校医院。褪去戎装的他,把战场上的果敢化作对师生的温情。深夜出诊的自行车铃声,宿舍楼里飘出的草药香,成了几代天大人共同的记忆。

  “马大夫的诊室永远飘着艾草味。”退休的王老师记得,当年她抱着高烧的女儿冲进诊室,正要挂号却被拦住:“先给孩子看病要紧”。这种“先治病后谈钱”的规矩,马顺义一守就是半世纪。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跨越千山万水的救治。海南学子身患顽疾,他连续20天针灸治疗;蒙古族姑娘患上重症肌无力,他连续针灸帮助她成功下地走路;脑出血术后昏迷的老人,他往返50公里施针52次。当被问及为何分文不取时,老人总是摆摆手:“当年战场上,是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胜利,现在该我报答了。”

  银龄未歇:社区里的“不老松”

  如今,在天津河东区的老旧小区里,人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满头银发的马顺义背着药箱,踩着布鞋穿梭于楼栋之间。药箱里,听诊器与银针相伴,血压计和急救药为邻,这个“移动诊所”已经运转了很多年。

  “老马呀,我这血糖又高了……”听到邻居张大妈的呼唤,正在浇花的老马立即放下水壶。测血糖时,他总要把棉签在掌心焐热再消毒;讲解用药禁忌,能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更难得的是,他自费印制了《慢性病防治口诀》分发全社区,那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成了老人们随身携带的“健康宝典”。

  在社区活动室,马顺义还有个特殊身份——红色讲解员。面对围坐的孩子们,他总会给孩子们讲述抗美援朝的热血历史,传递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间扎根。

  医者仁心七十载,大爱无声暖人间。

  从战火纷飞到太平盛世,马顺义始终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他救治的不仅是伤病,更是人心的温度;他传递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信仰的力量。当有人问他图什么时,这位老党员总会指着胸前的党徽:“看见这个没?这就是我的答案。”

  在马顺义的病历本上,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密密麻麻的就诊记录:某年某月某日,为李姓老人免费针灸;某月某日,给小学生讲红色故事……这些平凡的字符,拼凑出一位医者最动人的生命轨迹。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

马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