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文化艺术 > 方北松

方北松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方北松,男,196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1988年,方北松投身文保事业,三十多年如一日致力于文物保护科研、应用和推广工作。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共修复4000余件木漆器、300余件纺织品,修缮多处遗迹。面对饱水简牍保护难题,他创新技术,助力多地简牍修复,保存大量历史信息,以执着与坚守让古老文物焕新。方北松曾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荆楚楷模等荣誉。

  甘做历史文物的“守护人”

  1988年,方北松从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毕业,来到荆州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当时,整个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的,加上方北松也只有两个人。保护工程紧迫,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他就开始自学,捧着书本、翻阅资料汲取知识,买来各种工具与材料,多试验、多练手、多总结。每当遇到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时,他总会来到博物馆的展区,静静与展台上的文物“对话”,那些沉睡千年的文物身上所闪耀的中华文明之光,总会让他内心涌起直面难题的勇气。

  文物修复不是简单的拼接,需要根据每一件文物自身的特点、性质及破损定级,在最小干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的真实性,这是对专业技能的严峻考验,也是对细心与耐心的极致挑战。特别是到了脱水烘干的环节,烘干箱启动几天几夜不停歇。方北松在工作室里和衣而睡,每隔30分钟就得起来,查看烘箱温度是否正常,一夜往复无数次。

  “修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常连续几个月都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得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枯燥和孤寂中,责任和梦想成为方北松坚持下去的动力,而从事这行时间越长,他对这些文物越难以割舍。

  勇当简牍修复的“开拓者”

  “三七二十又一,四七二十又八,五七三十又五……”这段乘法口诀出现在荆州秦家咀墓地出土的一支竹简上,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实物。而方北松独创的简牍脱色、脱水方法,让近20万枚珍贵简牍开口“说话”,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

  刚出土的“饱水简牍”大多散成一堆,看上去只是烂泥中黑乎乎、近乎朽腐的竹条木片,像煮熟的面条一样软,轻轻一碰就可能断裂、粉碎。饱水简牍修护,一度是世界性考古难题。面对难题,方北松知难而上,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创新。无数个日夜的探索与尝试,他终于创造出《饱水竹木器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饱水竹木器十六醇填充脱水法》,为简牍保护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依托这些创新技术,走马楼三国吴简、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汉简、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简牍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顺利推进。9省市18万余枚简牍完成脱色,13万余枚简牍成功脱水,大量承载着楚、秦、两汉等重要历史信息的简牍得以跨越千年岁月完整保存。这些简牍的成功保护,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打开了新的窗口,让沉睡千年的文字重新焕发生机,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实物证据。

  乐为文保事业的“引路人”

  方北松深刻明白,人才是文保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石。他担任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每年精心培养高技术人才。同时,他设立简牍修复大师工作室,以“传、帮、带”的形式,为年轻文保人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每年培养3-8名技能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方北松倾囊相授,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他都耐心细致地指导。在他的悉心培育下,一批批文保人才从这里走出,奔赴全国各地,成为支撑文物保护事业的中坚力量,为文保事业的薪火相传注入强劲动力。

  在文物保护技术创新的征程中,方北松主持并参与16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还主导制定6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申请发明专利17项,发表论文40余篇(含SCI检索刊物文章7篇),出版2部专著。这些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先进的技术支撑,推动整个文物保护行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30多年,4000余件饱水木漆器、300余件出土纺织品在方北松手中重焕光彩,这也充分诠释了他“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与坚守。

猜您感兴趣

文化艺术

方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