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明,1967年8月出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武城县鲁权屯镇实验小学教师。他是一名忠诚老实、默默奉献的普通教师;他是村民们和同事们一直夸赞的勤俭持家、孝老爱亲、关爱家庭的好公民。
母亲89岁高龄,多病缠身,妻子半身不遂已近20年,生活自理能力差,小孙子刚7岁。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当你走进他的家,花草茂盛,整洁干净,老少欢聚,笑声满屋,其乐融融,好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
孝老爱亲是他们家的传统美德,一辈辈传承不息,人人称赞。他从小听父母的话,顺承父母,不让父母操心,接续干好父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人民教师。
已故的父亲一辈子踏踏实实工作,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朴素善良。两位老人经常教育姊妹几个从小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勇于担当、与人为善、邻里和谐、孝敬父母、关爱家庭,这成了他们家发扬光大的家风家训。
父亲是他心目中崇拜的榜样,高中毕业后,他毅然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坚定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像父亲那样勤勤恳恳工作,用一颗火热的爱心去爱孩子们,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教35年来,坚持做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当唱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首歌时,他心中无比激动,念念不忘父母的正确教导,他常说,我们要做党的好儿女,父母的好孩子,做文明家庭建设的先锋。
家风正、家教严是家庭关系和谐的关键,也是文明家庭建设的基础。父母经常教育他,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家和国运昌,要对社会有担当。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期间,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在全家大力鼓舞下,义无反顾的在小区门口站岗执勤,服务居民;为了支持老家高官屯村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他遵从母亲和家人的意愿,向村里捐赠了200元钱,奉献爱心,得到村党支部、村委会的表彰。
随着年龄的增长,哥哥在外村落户,姐姐出嫁,弟弟在外地上班,两位老人就跟着他在老家生活。因为父母年迈,做饭、洗衣不能自理,10多年来,他就和女儿、孩子一起搬到老人身边住,悉心照料,周到伺候,从不让老人生气,让他们欢度晚年,安享天伦之乐。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2017年春节刚过,父亲突然病重住进德州市人民医院,全身脏器衰竭,生死攸关,他们姊妹几个轮流侍候,不离左右,同时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后来,父亲确诊为食道癌,水米不进,连胃管都插不进去了,只好体外输送营养,回家治疗。父亲虽然说话不清,但脑子很清醒,每当他在病床边,父亲那双昏花的眼睛用力地凝望着他,无力的手使劲抓着儿子的手,似乎有说不完的叮嘱,常使他鼻子发酸,热泪滚滚。骨肉亲,父子情,难以言表。他们给父亲输氧、吸痰、按摩、翻身、擦身、换床垫,24小时不离病床。他每天早晨准时到县医院取药液输液,从早上八九点开始,一直到凌晨四点多才输完,三个多月来从未间断。他每天睡眠不足五小时,头胀欲裂,身心疲惫。母亲曾心疼地劝说,“你爸爸的病怎么也治不好了,就别花那么多钱治了,看把你们给熬得,身体都快垮了。”他坚定地说,“娘啊,你放心,只要父亲还有一口气在,不管花多少钱,遭多大罪,我们就不能放弃治疗。”他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精心照顾父亲,没有让父亲受罪。医生告知父亲的生命最多能维持两个月,曾对他说过,“你父亲的病很厉害,没想到还能活这么长时间。兄弟,都是你伺候得好啊!”父亲走得干净、安详、安静。他痛哭着说,“在伺候父亲上我没有多大遗憾,病榻不离多尽孝,问心无愧。但最大的遗憾是父亲弥留之际,楼房没有装修好,没能让他老人家哪怕住上一天楼房!”
我们每个人都要对家庭、对妻子儿女倍加关爱,守望相助,使家庭和谐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3年8月的22日早晨,他的妻子突发脑溢血,口吐白沫,昏迷不醒,住进了县人民医院,做了开颅手术,十多天昏迷不醒。屋漏偏逢连夜雨,父母年迈,两个女儿正上学,该怎么办?幸亏抢救及时,幸亏兄弟姊妹轮流守护,幸亏左邻右舍帮忙,幸亏同事们的支持,妻子总算保住了性命。出院后,妻子说话只能咿咿呀呀乱比划,活动只能在炕上躺着,好好的一个人变成这样,谁见了都会心酸落泪。他半夜里给妻子沏奶粉、热鸡蛋、喂饭、换便垫,这是常事,还要不停的翻身、按摩。他根本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本来就瘦小的身体掉了十多斤。后来到武城镇东七里庄赵大夫那里给妻子治疗20多天,除了输液、针灸、按摩、电疗外,他就扶着妻子来回活动锻炼。雪上加霜的是正在上学的二女儿的脚不小心烫伤了,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那些日子,他傍晚去学校接孩子到医院治伤,早起再送她去上课,白天继续照顾妻子。东七里庄的村民说,“你真称得上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难得呀!”
20年如一日,他坚持哄妻子高兴,坚持治疗,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用双肩担当着家庭、学校两项重任。乡里乡亲都说,“你真是个坚强的人。幸亏这么好脾气,不然你媳妇早不在了,这个家也就毁了。你很了不起,我们得向你学习呀!”为了安心干好教师工作,他让大女儿在家照看年迈的奶奶和生病的妈妈,不能继续上学了,他觉得很对不起孩子。
如今,他家四世同堂七口人住在一起,兄弟姊妹关系和睦,互帮互助,家庭温馨和谐。老母亲虽已89高龄,但心情愉快,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常常引以自豪。“有妈才有家,老人是家中宝,孝敬老人须趁早。”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他通过言传身教把孝老爱亲、关爱家人、勇于担当的家风家训一代代传承下去,为文明家庭建设做出贡献。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