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名医风采 > 张琳琳

张琳琳

安徽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张琳琳,女,1968年11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悬崖”边托举无数生命

  2025年3月,当张琳琳接过白求恩奖章,那枚沉甸甸的奖章背后,凝聚着她25年扎根ICU的日夜坚守。在常人眼中,ICU是生命最后的防线,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鬼门关”,但在张琳琳心里,这里是重生的地方。

  即便结束了在病房的忙碌,她的手机也时刻保持畅通,通过APP远程关注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为团队提供治疗指导。监护仪的滴答声、呼吸机的运转声,构成了她每日工作的背景音。她带领团队在生死时速中与死神博弈,将无数患者从生命的悬崖边拉回。

  2023年10月,一位特殊的患者牵动着张琳琳的心。一位姓葛的老人因食道癌在外省手术后出现严重的吻合口瘘,多方求医无果,家人甚至开始准备后事。躺在病床上戴着呼吸机的葛老,虽无法言语,却在张琳琳查房时,用眼角滑落的泪水诉说着对生的渴望。张琳琳拭去葛老的泪水,紧紧握住他的手,语气坚定:“相信我,给我时间,也给您自己一个机会,我一定把您治好!”此后,她带领团队精心制定治疗方案,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在持续的努力下,葛老的瘘口完全愈合,重获新生,回归正常生活。

  细微处寻求一线生机

  2017年底,34岁的刘先生遭遇了一场生死考验。起初,他只是不明原因的感冒,谁知肺部感染却持续恶化,最终被确诊感染了鲍曼不动杆菌。更棘手的是,刘先生17岁时曾患淋巴瘤,尽管治疗后病情一度稳定,但这次感染却始终不见好转,身体也每况愈下。绝望之下,他选择回到老家安徽。当刘先生被送进安徽省肿瘤医院ICU时,体重仅剩70斤,家人甚至做好了最坏打算。

  张琳琳没有退缩,她带领团队仔细梳理刘先生自17岁发病以来的所有肺部影像资料,反复复盘治疗过程。在一次次气管镜检查和床边守护中,她终于找到了感染久治不愈的关键。此后,张琳琳坚持每天为患者进行气管镜吸痰,与团队一起日夜坚守。102天、2448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刘先生达到出院标准,如今已回归正常生活,身体状况良好。

  无数次与死神的较量,张琳琳总会选择在“悬崖”边为患者寻求一线生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生命的转机,往往就藏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

  为外科铸造“最后防线”

  回望来路,将一群缺乏重症医学思维的年轻医生,铸成医院外科坚实可靠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中艰辛,唯有她最清楚——这不仅是心力与能力的较量,更是时间与耐心的沉淀。

  2013年,张琳琳毅然从安徽省立医院ICU来到安徽省肿瘤医院,肩负起创建ICU的重任。面对团队里6位80后、90后的年轻医生,她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彼时,这群年轻人对重症医学思维还十分陌生,张琳琳果断提出“狠抓临床医疗质量,从点滴细节做起”的学科发展思路。“刚开始,胸外科主任总不放心把病人转到我们这里,天天都要来查看。”张琳琳笑着回忆。为了扭转局面,她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像一位严苛又温暖的“大家长”,手把手带教。从病案书写的规范,到日常病程记录的严谨,再到各类讨论记录的详实,她以核心制度的严格落实为突破口,筑牢基础医疗质量的根基。在她眼中,重症医学专业就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只有精准洞察病情、关注每一处细节,才能在关键时刻拦住死神的进攻。

  功夫不负有心人。12年时光悄然流逝,曾经青涩的年轻医生们已能独当一面,挑起科室发展的大梁。无论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还是胃肠外科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肠瘘,亦或是术后肺部感染等难题,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张琳琳的目光从未局限于一隅。作为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她牵头成立专委会,每年组织召开肿瘤重症专业学术会议,搭建起全省交流学习的平台;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她积极推动安徽省肿瘤医院与全国同行的交流合作。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安徽省肿瘤重症救治水平稳步提升,为无数肿瘤患者点亮了生命的曙光。

猜您感兴趣

名医风采

张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