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定美,女,1956年11月生,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绣传习馆负责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彝族刺绣省级传承人。从8岁起自学彝绣,游定美用木炭在灶膛石上练习,练就扎实功底。1985年,她成为彝族刺绣传承人,自掏腰包办传习馆,免费教授万余学员,推动彝绣文化传承。她熟练掌握65种针法、80多种花纹绣法,创新绣品,参演50余次国内外文化交流,推动禄劝县发展“刺绣”产业。游定美曾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火塘映初心 指尖砺匠心:在困苦中打磨技艺
20世纪60年代,当时才8岁的游定美第一次看到彝族妇女指尖翻飞的彩线绣出星辰草木时,便深深迷上了这门技艺。家境贫寒的她买不起纸笔,就用枯枝、柴火烧成的木炭当“笔”,把火塘边的灶膛石、河边的沙地作“布”,一遍遍练习刺绣纹样。白天帮家里干活,夜晚就蹲在灶膛边借着微光勾勒,画错了就用手擦掉重画,长年累月下来,竟把坚硬的灶膛石磨得光滑如镜。
10多岁时,她的绣活已在附近小有名气。每当有姑娘出嫁、妇女做新衣请她帮忙刺绣,她总是欣然应允。她经常点着昏暗的煤油灯熬夜赶工,细密的针脚在布上蔓延,手指被扎出血也只是往衣角上一抹,继续埋头刺绣。这份对技艺的痴迷,让她在艰苦环境中练就了扎实的彝绣功底。
为了精进技艺,游定美把散落在民间的古老针法一一记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渐掌握65种针法,80多种花纹的绣法。为了让纹样更贴合现代审美,她对着书本自学绘画,将各种民俗礼仪、民间活动的仪式图案融合到自己的绣品中。即便年近古稀,她的手指依然灵巧,拿起绣针就能勾勒出流畅的线条。
居室变学堂 薪火永相传:在坚守中传承技艺
“要让彝绣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游定美常挂在嘴边的话。2014年,她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很不理解的决定,将位于禄劝县城中心的私宅改建成彝族刺绣传习馆。要知道,这栋房子若出租,每月都能有稳定收入,可她却把客厅改成课堂,卧室堆起布坯工具,连阳台都摆满五颜六色的绣线,私人空间从此变成了公共传习场所。
这些年,她的生活已与传习馆融为一体。清晨伴着学员的脚步声起身,深夜还在台灯下修改绣样。她自掏腰包买绣布、绣线,免费提供给求学的人,还为外地学员提供免费食宿。每当有人问她这样付出值不值,她总是指向满屋子的刺绣,笑着回答:“彝绣就是我的生活、我的家。”
10多年来,她已教授了1万多名学员,其中既有在校学生,也有农村妇女。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彝绣,她走进中小学课堂,哪怕倒贴路费也从不推辞。发现有天赋的残疾人学员,更是自掏腰包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只为不让他们的才华被现实困难阻碍。
如今,她又着手整理毕生积累的刺绣技法和文化故事,想出版一本通俗读物。文化水平不高的她,每天抱着字典逐字逐句琢磨,把晦涩的针法术一句一句翻译成大白话。“哪怕再难,也要让后人翻开书就能学,这门手艺不能断。”这份对传承的执念,让她把个人生活彻底化作了文化延续的载体。
彩线连世界 彝绣诉乡情:在开发中传播技艺
在游定美看来,非遗传承既要守得住根,也要走得出门。多年来,她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推动彝绣与世界对话,让这门民族技艺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光彩。
这些年,她的足迹遍布德国、墨西哥、日本等8个国家,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50余次。每到一处,她都穿着绣有彝纹的衣裳,把绣针和丝线当作“外交官”,用指尖的技艺讲述中华民族的文化故事。在家乡,她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彝绣技艺的传播,她牵头成立禄劝彝绣协会,经过反复做工作,将50余家彝绣企业拧到一块。她的坚守传承和无私奉献,撬动禄劝县以“禄劝彝绣”品牌打造为引领,按照“培训一个绣娘,支持一个家庭,扶持一项产业,发扬一种文化,带动一方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刺绣”产业,手工刺绣产业已成为禄劝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拓宽收入渠道、勤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如今,年近古稀的游定美依然活跃在彝绣传习一线。当清晨的阳光照进传习馆,她教过的学员们正带着新收的徒弟练习针法,彩线在布上跳跃,像极了她年轻时灶膛边跳动的火苗。从灶膛石上的木炭划痕,到走向世界的精美绣品,游定美用50多年的行动证明,真正的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坚守,而是把热爱化作火把,照亮文化延续的道路,温暖更多人的生活。
猜您感兴趣
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