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元,男,1959年10月生,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杨家寨子村村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代表性传承人。杨门元坚持传承凉州攻鼓子非物质文化遗产50余载,大胆摒弃“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主持改革攻鼓子的队伍,培养了一批女鼓手,大展巾帼武生风采。近年来,借助“非遗进校园”活动,已有上千名学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熏陶,并参与到攻鼓子艺术的传承。累计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展演90余场次,著有《凉州攻鼓子国家级传承人口述史》。杨门元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大赛金奖等荣誉。
50余载坚持,弘扬凉州攻鼓子艺术
20世纪60年代,8岁的杨门元就开始学习凉州攻鼓子的表演技法。黑幞帽左右两侧缀有两只野鸡翎,中间镶有一朵大红花,一周扎着三个红扇。“黑旋风”舞动起来,衣袖和裤管被风灌满,头顶的红扇一开一合,两只野鸡翎也随着鼓点规律地舞动,尽显豪放粗犷。孩童时期的杨门元,在父辈们的影响下,对攻鼓子耳濡目染,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16岁的杨门元在父亲的引导下,继承了这门手艺并开始正式表演,并在20岁出头的年纪当上了攻鼓子艺术团的团长。
在成为团长后,杨门元致力于巩固和发扬攻鼓子表演的独特特色,注重技巧和精神力量的展现。他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做到“手到、眼到、神到”,他还要求了演员的身体姿态:“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塌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
杨门元先后带领艺术团参加中国海南岛第八届欢乐节开幕式、甘肃电视台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等各种大型文艺活动演出。他于1996年赴浙江金华市参加了“第六届群星艺术广场舞大赛”并荣获银奖;1997年参加在兰州举行的甘肃省首届群星艺术大赛荣获金奖。2008年,“凉州攻鼓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门元则是这一独特艺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坚守文化自信,传统艺术焕发生机活力
为了让攻鼓子走入大众视野,杨门元带领团队参加各种活动。然而,由于艺术团几乎没有活动经费,杨门元自掏腰包,支付队员们的演出费用。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杨门元和他的团队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攻鼓子。
他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凉州攻鼓子”上,一有时间,就会召集攻鼓子团队的成员,共同思考凉州攻鼓子的发展进路。他大胆摒弃“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主持改革攻鼓子的队伍,培养了一批女鼓手。在演出活动时,这些女鼓手画上武生脸,穿起行头,登台演出,大展巾帼武生风采,深受欢迎。
非遗进校园,培育攻鼓子新人
借助“非遗进校园”活动,杨门元将攻鼓子引入甘肃省武威职业学院等学校,并培养了500多名学生。他指导他们组建了学习和表演团队,并将其纳入凉州攻鼓子艺术协会。2021年武威职业学院组织成立了“凉州攻鼓子大学生艺术团”,并聘请杨门元亲传技艺。
此外,他将攻鼓子的课程引入了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中学。学生们从开学第一天就学习攻鼓子,一直到初中毕业。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攻鼓子的套路与技巧。毕业后,这些学生会利用周末时间来杨门元家里继续练习攻鼓子。这些年来,已有上千名学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熏陶,并参与到攻鼓子艺术的传承。
随着杨门元对攻鼓子传播模式的改革,攻鼓子艺术在各类比赛中大放异彩。2019年,“凉州攻鼓子”参加了甘肃省第六届群星艺术大赛,获得二等奖;2020年,“凉州攻鼓子”参加中国第八届群星艺术大赛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的比赛,得到了金奖;2022年,广场歌舞《凉州攻鼓子》被评为“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获奖作品。
攻鼓子短视频,开发媒介传播新渠道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杨门元也没闲着,像年轻人一样玩起了短视频传播。
他创建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每次演出活动,都会录下来一些精彩的片段,分享到新媒体平台。希望能把网络与攻鼓子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凉州攻鼓子,让攻鼓子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希望通过短视频传播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攻鼓子,并让这项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他将攻鼓子的精彩表演发布于网络,不仅可以传递音乐的美感,还能够展示攻鼓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在新形式的社交互动中,他进一步推广攻鼓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已逾花甲之年的杨门元陪着凉州攻鼓子走过了55个年头,深刻体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承之路,正顺应时代需要,为凉州攻鼓子艺术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猜您感兴趣
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