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诗华,男,54岁,现任长宁县司法局硐底镇司法所所长、中共长宁县县委委员,他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团结、奉献、务实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需要的地方干起,做到化解矛盾冲在前,普法教育干在前,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做在前,为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成绩。
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长宁县拔尖人才”“最美长宁人”“市优秀共产党员”“四川好人”“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吴诗华(左一)
2016年7月7日,他作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对这个基层司法助理员来说,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这个长宁人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长宁县微信公众号“长宁发布”报道了吴诗华进京受奖的消息。
一石击起千层浪,瞬间,这条消息刷爆朋友圈。微友们纷纷留言称赞他、夸奖他,说他是时代的楷模,长宁的骄傲,人民群众永远的贴心人。
吴诗华从事人民调解工作8年来,指导和参与各类矛盾纠纷调解600余起;亲自调解重大疑难纠纷260余起;涉案金额3200余万元;防止群体性上访500余人;预防民转刑案件12起;化解群体性械斗事件12起;纠纷调解成功率99%。有效地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吴诗华(中)和村干部一起现场研究调解办法
2016年的一天,吴诗华经过数十次的调解,化解了当地某化工企业与周边群众一起8年之久的矛盾纠纷。当事人送来了锦旗,红红的锦旗上写着“力促和谐化解陈年纠纷,艰辛调解支持企业发展”!锦旗上写着的那段话,是群众给予吴诗华莫大的表扬和高度的肯定。
和睦村陈某两兄弟因通道纠纷引发矛盾,他们经常吵闹,甚至还引发打架,致使亲兄弟也变成了仇人。在吴诗华的不懈努力下,这场通道纠纷得到了解决,两兄弟化解了仇恨,重归于好。
育贤村王光友与王顺前两位村民长达29年的积怨,吴诗华多次上门做工作,记得最后一次调解时,从早上调解到下午4点多钟的时候,吴诗华肚子饿得难受,直冒汗水,仍然坚持做双方的工作,磨破了嘴皮,终于化解他们29年的积怨。
29年的心结,在吴诗华的努力下,他们终于打开心扉,握手言和。老百姓说吴诗华是人民调解一线的灭火员。得到百姓肯定,他常说:群众的需要,再多的辛苦,再多的付出,再大的困难,苦点累点都值,牢记共产党员初心,坚守忠诚为民的政治本色,坚守公正廉洁的职业操守,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吴诗华(右三)到农户家中调解纠纷
特殊人群管理是吴诗华的工作重点。在特殊人群的管理和帮教上积极探索和推行“三不四心”工作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不”即是对帮教对象有困难求助时不推辞、不另眼相待、不讽刺挖苦;“四心”即是对帮教对象思想上交心、工作上耐心、方法上精心、生活上关心。
近几年来,无一人重新犯罪。吴诗华为1名刑满释放人员组织资金修建住房,为12名刑满释放生活困难人员争取临时救济8000元,同时为8名刑满释放人员落实了低保。对待社区服刑人员,吴诗华刚性监督,温情帮扶,先后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子女入户入学10人,落实农村低保9人,落实临时救济资金1万余元。
社区服刑人员廖某谈及吴诗华对他的帮助时,逢人便夸。因为吴诗华得知廖某判刑前在湖北省利川大水沟煤矿上班受伤致残得不到赔偿。于是,吴诗华前往廖某发生事故的大水沟煤矿,最终为廖某拿到了赔偿金3万余元。廖某在附近煤矿上班时不慎腿又再次摔伤,迟迟得不到赔偿,吴诗华又为他提供法律援助,经法院判决,矿方支付给廖某9万余元赔偿金,此后,廖某大事小事都会及时向吴诗华进行汇报。
岁末年初,是进城务工人员讨薪的高峰期,维权问题一直是关系到社会维稳的大事,为进城务工人员维权,提供帮助,一直是吴诗华的重点工作。心系进城务工人员,先后到云南、浙江、湖北等地帮助进城务工人员维权。近年来,吴诗华帮助弱势群体申请法律援助案件26件,挽回当事人经济损失100余万元,法律咨询380余人次,全力维护弱势群体权益,让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服好务。
2017年初,吴诗华成功为150余名务工人员讨薪100余万元。2017年1月23日,150余名务工人员跑到铜鼓镇政府大门口,要求镇政府讨个公道,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希望讨回被拖欠的100余万元工资。原来,该县一工程公司承包了铜鼓镇2016年金土地项目工程,分别由张某等9人承包。工程完工后,由于双方在结算方面产生分歧,导致工程款迟迟未能兑现,张某等9个工段150余名务工人员未能及时拿到工资。
眼看就要过年了,情急之下,150余名务工人员跑到铜鼓镇政府大门口,希望讨回被拖欠的100余万元工资。调解中,吴诗华讲道理,宣法律,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务工人员拿出解决方案,兑现工资化解事端,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协议:由张某等9个工段分别造工资花名册,由工程公司代发。1月24日,150余名务工人员领到了拖欠的100余万元工资,一起群体性案件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吴诗华(中)见证当时人握手言和
在基层司法所工作,几乎天天、时时都要面对群众和调处矛盾纠纷,许多看似细小的事情,鸡毛蒜皮的纠纷,一旦调解不及时或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引发矛盾激化,甚至酿成流血事件,有些竟会闹出人命。
2016年8月20日晚,一对情绪激动的年轻夫妻找到吴诗华,一见面就跪在地上哭诉着说:“求吴所长救救我们,田某要杀我们全家!”吴诗华立即与五一村支部书记取得联系,一起赶往田某家,但田某却不在家里。第二天天刚亮,又赶到田某家中,见田某正在磨大刀,一问详情,田某却说:“我不是去砍柴,是去砍人的,昨天她要不是跑的快,我已经把她砍死了。现在我把刀磨快,就是去要王某全家的命!不然我会死不瞑目的。”事态严重,当事人怒火冲天,眼看就要酿成血案。
经了解,原来是一起借钱不还反告强奸的纠纷,双方当事人立场不同,意见不一,怨气十足。吴诗华分别到双方家里对他们宣传相关法律,指出各自的错误观点,通过做工作,双方各自认识到自己的不对,态度缓和,经过吴诗华不懈努力,积极调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及时有效控制了事态的扩大,杜绝了悲剧的发生,教育了当事人,挽救了两家人。
吴诗华上网查阅资料
吴诗华坚持把普法宣传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各个时期的农村工作重点相结合,以“法律十二进”活动为载体,以贴近群众生活、关注群众热点难点问题为内容,利用文化、卫生、科技、法律“四下乡”及各种群体性聚会和“宪法宣传日”等重要节日,通过摆放宣传展板、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普法宣传资料、开展法律咨询、上法治课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创新普法宣传新机制,推行干部学法“按时制”,青少年学法“课时制”,外来务工人员学法“分教制”,有效增强了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创新法制宣传载体,组织本镇退休教师编排主题突出、形式多样、贴近农民群众和时代要求的法治文艺节目,利用春节和农村喜庆日子组织法制宣传小分队奔赴农家小院开展法治宣传演出,丰富了法治宣传内容,提升了法治宣传效果,受到了辖区群众的普遍好评。
在司法所工作8年间,吴诗华累计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活动200多场次;组织法治文艺入村演出100多次;发放法律宣传书籍、资料18000余份;开展镇、村干部培训班、法治课90次;组织镇村两级干部普法考试10次;组织“法律进企业、进校园”活动30余次;受教育群众累计达到8万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全镇公民的法律素质,在全镇初步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吴诗华把群众放在心中,有求必应。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一件一件去落实,群众急需解决的事情,随喊随到,对大家的事常放心上,而对自己的小家深感内疚,儿子在10岁那年患上肾炎,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转为了尿毒症,先后到珙县、成都多家医院住院治疗。吴诗华忙于工作,每次去医院都是来去匆匆,全靠他妻子照顾。记得有一次他对儿子讲:“儿子,爸爸工作忙,不能陪你,有妈妈照顾你,爸爸放心”。
世事难料,儿子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需转院华西住院治疗,看着吴诗华丢不下手中事,妻子埋怨了:“儿子的病情这么严重,你就不能陪我们一起去?是你的工作重要,还是你儿子的命重要?”也许是因为他妻子唯一的一次埋怨,吴诗华给单位请了三天假,陪伴儿子到成都华西医院治疗。
然而,在三天以后,吴诗华还是选择了离开,继续工作在一线。从华西医院回家一月后,儿子的病情持续恶化,在度完11岁的生日后,儿子静静的走了,没等到他爸爸来看他最后一眼,那天吴诗华正值守在矿产税费征收的岩门口处!
吴诗华赶到时,儿子已经走了,他抱着儿子小小的身躯,顿如晴天霹雳,这是何等的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然而,在安葬好儿子的第二天,吴诗华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群众利益无小事,心里时时装着百姓,处处起表率作用,用他的实际行动,去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永做司法行政战线上的忠诚卫士。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