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笃义,男,1986年2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黄山明明德集团有限公司职工。职校毕业后,汪笃义在杭州一家轴承企业任机床操作工。2016年,他返回家乡加入本地企业,不仅带徒传授技艺,还带领团队获得国家专利8项。他创办“工匠学堂”培训员工,助力70人获初级工证,48人获高级工证,31人考取磨工技师证,为家乡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汪笃义曾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好人”等荣誉。
勤学苦练 铸就工匠之基
1986年,汪笃义出生在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的一户贫困家庭。职校毕业后,他到杭州一家轴承企业从事机床操作工作。初涉机床操作时,面对着满墙的机械图纸和复杂多样的配件型号,这个连专业术语都认不全的学徒工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技术,晚上回宿舍读书自学,就连中午休息时间也要端着饭盒蹲在数控磨床旁观察加工轨迹。凭借这股坚韧不拔的毅力,汪笃义很快便熟练掌握了高精度轴承加工的一整套技术。
2016年初,歙县在本地40家企业设置了扶贫基地,其中黄山明明德集团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急需机械维修保养领域专业人才。看到这则招聘信息,汪笃义毅然决定返回家乡发展。在扶贫车间,汪笃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遇设备故障总是冲在最前面。2016年寒冬,公司的轴承生产线突然瘫痪。汪笃义拎着工具包,毫不犹豫地钻进了油污遍布的机器底部,耳朵紧贴着冰冷的金属外壳,一处一处、一步一步听音辨位。汪笃义蜷缩着身子,窝在机器底部,一待便是五个多小时,最终发现故障根源在磨床内部。随着检修完毕,机器得以重新运转,生产线恢复正常。这场教科书级别的抢修,让“汪师傅”的名号传遍车间。
自此,但凡遇到设备故障或运行方面的难题,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的“汪师傅”。油渍斑斑的工作服、沾满金属碎屑的双手,成为汪笃义工作时的常态。在他的带动下,扶贫车间建立了标准化机械维修保养流程,设备故障率大幅下降,每年为公司节约维修保养成本超30万元。
实干创新 助力中国制造
在做好机械维修保养工作之余,汪笃义继续精进技艺,并自学轴承生产加工知识。2017年,汪笃义参加省人社厅组织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班,顺利考取轴承磨工技师证书,进入企业研发团队。面对严苛复杂的科研产品试制任务,他苦学钻研、突破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快速成为研发团队的中坚力量。
核电控制棒驱动机构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核心保障系统,其冷却风机专用轴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赖进口。自2012年起,公司便开始了自主研发,历经5年却始终未能突破核心难题。2017年,汪笃义牵头再建攻关团队。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白天在现场反复试验、琢磨,晚上带着图纸在家里仔细研究。历经1年多时间,终于破解了核心难题。经权威机构检测,汪笃义团队研发的轴承综合性能超越国际同类产品,自此打破国外垄断。此项技术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0年,公司首次接到新型农用机偏心轴承生产任务,但是原生产工艺已经落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将得不到保障。为了维护企业信誉,汪笃义临危受命,带领团队持续奋战半个多月,2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吃住都在工厂。经过30多轮打磨改进,终于使得轴承精度得到改善,效率提升50%以上,仅凭此项技术,企业产值每月增加了数10万元。2021年,企业接到收割机偏心轴承生产任务,期限仅40天。从图纸设计到毛坯车床加工,再到淬火、磨加工、抛光、组装等,经历20多道工序以及上百次的实验改进,汪笃义与团队如期将样品交至客户手上,为企业增收246万元。截至目前,汪笃义带领团队研发32项新产品,为企业创收超千万余元。
接续传承 倾心为企育才
“技术有研究、有创新,还要有传承。”现如今,破解企业人才紧缺困局,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研发,是汪笃义的首要任务。他创办“工匠学堂”,把自己多年沉淀的知识、经验和感悟“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分享和传授。在他的带领下,公司里一大批青年岗位能手和创新创效新兵迅速成长起来。他还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实操比武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在产业一线崭露头角。
徒弟汪桂沅操作技术精湛,但因只有初中文凭缺乏系统理论支撑,在磨工职业资格考试中屡屡碰壁。当汪笃义了解情况后,利用工余时间对汪桂沅进行指导。下班后的更衣室化身临时教室,汪笃义用粉笔在储物柜表面勾勒受力分析图;设备检修间隙,两人蹲在机床旁探讨公差配合原理。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成效显著,汪桂沅顺利通过了职业资格考试。如今,汪笃义的徒弟中有70人考取初级工证书、48人考取高级工证书、31人考取磨工技师证书,均已成为企业一线工作的骨干力量。
期间,他还积极参与安徽省行知学校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将自己工作中的先进案例、技术、经验固化下来,以网络课程形式帮助安徽省行知学校等三所院校培养轴承制作专业人才,受众学生达5000余人。
把职业做成了专业,汪笃义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了人生升华。在有所成就后,他不忘来时路,努力培养更多轴承研发专业人才,汇聚一群人的力量,解决在轴承研发领域的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项目,立志实现“全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