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勤刚,男,1978年11月8日出生,汉族,大学文化,1998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宝鸡市渭滨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
他怀揣对检察事业的满腔热忱,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敬业奉献的精神践行检察官誓言,先后四次获评渭滨区检察院先进个人,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24年入选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批知识产权检察人才库,用忠诚与担当向人民群众交出了满意答卷。
一心为公 勇挑重担显担当
在反贪局工作的近9年里,陈勤刚始终奋战在办案一线,常年加班加点、奔波取证,毫无怨言。他带领办案团队攻坚克难,依法办理了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贪腐案件,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司法公正。“两反”转隶后,他转战第四检察部投身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始终紧扣“公益”核心,创新工作方法,全力打造渭滨区检察院公益诉讼特色业务品牌。在他的推动下,该院公益诉讼工作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领域成效显著。两年来,共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95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件,通过精准监督,督促相关部门清理污染水域30亩、拆除违章建筑3500平方米、清理河道垃圾510吨、整治非法占用河道1.5公里,让公益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2023年8月,他在调查中发现,四家房地产公司在竞拍取得9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拖欠土地出让金高达78483万元。他迅速牵头部署,向主管部门发出9份诉前检察建议,全程跟踪督促,最终推动全部拖欠款项足额追回,为国家挽回重大经济损失。
精研业务 深耕专业创佳绩
在公益诉讼工作岗位上,陈勤刚敏锐把握知识产权保护新需求,深入钻研知识产权公益诉讼理论与实践,精准梳理案件线索,稳妥拓展公益保护领域。他办理的“督促保护‘宝岛’注册商标专用权”“督促查处涉中医药老字号不正当竞争”两起行政公益诉讼案,因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显著,均被省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他注重以个案办理推动类案监督,牵头搭建的中医药领域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全省8个地市筛查出39件案件线索,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渭滨方案”。2023年,其所在办案团队获评“陕西省检察机关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优秀办案团队”,他本人也于2024年入选全国检察机关知识产权检察人才库。2024年担任刑事部门主任后,他带领干警严守案件质量生命线,严把事实关、证据关、法律适用关,深入领悟法治精神,确保每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检验。针对黄赌毒、盗抢骗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坚持依法严惩;创新开设“刑检微课堂”,定期组织学习研讨,全面提升团队办案能力,推动刑事检察工作提质增效。
恪尽职守 率先垂范作表率
公益诉讼横跨生态环保、食品药品、国有财产等多个领域,专业性极强,对检察干警的综合素养提出极高要求。陈勤刚始终以“学无止境、厚积薄发”自勉,把提升能力作为履职根基。办理中医药老字号保护案件时,他钻研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向中医药专家请教行业特性。他结合办案实践撰写多篇论文,为业务开展提供理论支撑。作为部门带头人,他始终冲在办案最前沿,加班熬夜成常态,却从未计较个人得失,用行动诠释着“检察为民”的初心。某河道污染案取证期间,他带着干警顶着烈日沿河道徒步3公里摸排污染源,连续一周加班到深夜梳理证据链。他常说“办案不能等靠要,细节里藏着公正”,每次案件讨论都带着笔记本逐点记录,遇到争议问题带头查阅法条、检索案例。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形成“比学习、钻业务、办铁案”的浓厚氛围,近两年办理的案件无一错漏。他始终以工作为重、以公为先,常年坚守办案一线,
清正廉洁 坚守底线树正气
“检察权是人民赋予的,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这是陈勤刚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把《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一直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作为办案检察官,他常年面对各种利益诱惑,但始终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廉洁防线。他给自己定了“三不”规矩:不私下会见案件当事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宴请,不泄露案件办理进展。作为一线的检察干警,找他打探案情、说情、送礼、宴请很多,但都被他一一拒绝。在办理一起国有土地出让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时,为了给国家挽回损失,他多次奔波取证,案件当事人为了让其予以关照,多次提出想邀请陈勤刚吃饭并赠送贵重礼品,但是均被他言辞拒绝:“追回国有资产是我的职责,一分钱都不能少,更不能拿国家利益做交易。”他不仅严于律己,更注重带动团队廉洁办案。每次新干警入职,他都要上“廉洁第一课”,用身边案例讲解“人情案、关系案的危害”;身处办案一线,多年来,他始终做到不枉不纵、不以权谋私,用清正廉洁的作风维护司法公正,彰显了新时期检察官的良好职业道德与法治信仰。
猜您感兴趣
法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