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永,男,1954年2月生,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居民,岚山渔民号子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17岁与“号子”结缘,杨洪永便立下誓言:“绝不让祖辈的智慧断送在我们这一代!”54年来,他倾尽心血践行承诺,将“岚山渔民号子”从濒临失传的危机中抢救、整理、传承,到促成“岚山渔民号子”被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央视舞台、搬进影视作品,从濒危绝唱变为文化名片,“岚山渔民号子”终于在杨洪永的努力下“活”了下去,“火”了起来!
始于热爱,“号子”赋予渔民力量
“岚山渔民号子”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岚山渔民与风浪搏斗时协调劳作的“精神号令”,凝聚着渔民不屈的斗志与乐观的品格。年过七旬的杨洪永自小在海州湾畔长大,从17岁登船打渔,开始接触岚山渔民号子,至今已有54个年头。第一次接触岚山渔民号子,杨洪永就被号子的感染力深深震撼。“不用看手势,听领号的节奏就知道什么时候要发力,浑身的劲跟着出来了,活很快就干完了。”因为干活麻利、嗓音好,杨洪永21岁就当上了“船老大”。“我的船上,号子打得好,活干得快,大家都愿意跟着我干活。”说起以往打渔的生活,杨洪永一脸自豪。
承于信念,只为让号子“活”下去
20世纪80年代,随着机械化捕捞的普及,号子逐渐淡出渔民生活,面临失传。彼时,年轻的杨洪永已是当地知名的“船老大”,他深知:“号子不仅是劳动工具,更是岚山人的魂!”面对老渔民相继离世、曲调濒临湮灭的困境,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奈何自己力量有限,但“抢救”这项文化遗产的信念已扎了根。想起当初在船上大家一起“打号”鼓劲的热闹场景,他默默立誓:一定要让岚山渔民号子继续“活”下去!
转机始于1982年,杨洪永与时任岚山头街道文化站站长周平和一拍即合,踏上抢救号子的漫漫长路。他们在周边村子十几位老渔民家中不断奔走,没有专业设备,就用录音机一遍遍录下原声;不懂乐理,便逐字逐句模仿哼唱、手抄曲谱。700多个日夜,他们整理出推关号、撑篙号、淘鱼号、溜网号、箍桩号等十几本曲谱,让原本零散的号子系统化,“抢救”工作终于看到了曙光!材料整理仅是第一步,如何让号子“活”起来是亟需考虑的问题。号子这种古老简朴的音乐形式,大家乍一听感到新奇,但却很少有人能够沉下心来学习和传唱。杨洪永深知传承需与时俱进,“这是咱岚山的根,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他们挨家挨户劝说老渔民,终有几名号子爱好者被他的执着打动,老杨便组建起了首支“岚山渔民号子演出队”,创新编排了舞蹈与情景表演,赋予古老号子时代魅力,将岚山渔民号子一步步搬上舞台。2018年,“岚山渔民号子”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岚山渔民号子传承人杨洪永也被山东省文化厅公示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衷于传承,“渔民号子”焕新“声”
岚山渔民号子不仅要“活”下来,还得“火”起来。为了这个信念,这些年,老杨带领演出队频频参加各类活动,先后参加过中央七套《华夏文明五千年》节目、“联合国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评选展演等,30余次登上央视舞台。每次亮相岚山渔民号子皆赢得满堂喝彩,更荣获了“最佳号子王”“最佳特色奖”等殊荣。2021年,电视剧《经山历海》以他的“岚山渔民号子”开篇,让这一艺术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从2020年起,杨洪永开始致力于号子传承。他将整理的全部资料无偿捐赠给文化部门。即便年过七旬,仍坚持亲自教学,一字一句纠正学员发音,先后到社区、学校等场所免费教学130余场,惠及3000余人,结合非遗展演、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普及岚山渔民号子知识。“只要有人想学,我就一直教下去。决定了的事,绝不能半途而废!” 杨洪永说,“我向祖辈、向渔民兄弟、向这片大海发过誓,只要我在,号子就绝不会消失!”
54载衷于热爱,54载传承发展,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让“岚山渔民号子”这一岚山渔民独创的“信天游”,正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猜您感兴趣
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