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文化艺术 > 肖桂森

肖桂森

国家级非遗项目古典戏法的代表性传承人

肖桂森

  肖桂森,男,1956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天津市杂技家协会顾问。52年来,肖桂森始终坚守对师傅的承诺,传承发扬古典戏法,推动古典戏法“申遗”,让中国戏法走向世界。肖桂森曾荣获“天津好人”等荣誉。

  从喜爱到拜师 结缘戏法立志传承

  肖桂森的父亲是一名文艺爱好者,从小他就受到父亲的熏陶,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曲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艺人王殿英的表演并被深深地吸引,回家就求着父亲带他到王殿英家拜师学艺。那年肖桂森16岁,自此他便开始学习古典戏法,再也没放下过。

  肖桂森跟师父学的第一个戏法是《烧带子》,只是将带子拈在手里,再缠到手指上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师父就让他练了很久。师父对肖桂森说:“我不是故意为难你,也不是不想教你,而是要让你明白,想把戏法学好不容易,不能急于求成。古典戏法一辈辈传承下来,你要懂得珍惜它。”听了师傅的话,肖桂森深受触动,他向师傅许下承诺,要将古典戏法学会学好、传承发扬,让这门技艺永不失传。

  从业余到职业 专注戏法不变初心

  跟师父学了不到一年,肖桂森上山下乡去了天津市宁河区东棘坨乡,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练习戏法,还将师父教的小戏法表演给老乡和知青看。1977年,肖桂森被分配到长途汽车公司工作,工作之余,他一直不忘自己的承诺,坚持跟师父学习古典戏法,不放弃每一个表演的机会。

  2000年,天津市杂技团有一个出国演出的任务,天津市杂技家协会推荐肖桂森参加。接到通知后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立刻去和单位请假。当时肖桂森已经在公司做了部门经理,待遇不错。单位虽然准了假,但告诉他“出国时间太长,回来以后经理的职位可能就没有了”,肖桂森说这些他都可以放弃,他只想让中国古典戏法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肖桂森跟着杂技团去了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的110多个城市,演出170多场,观众的反应非常热烈。肖桂森很自豪,因为他终于可以作为一名古典戏法表演者,将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传播出去。肖桂森的表演不仅被观众喜爱,也受到天津市杂技团和杂技协会的认可。2004年,肖桂森正式进入天津市杂技团,成为一名专业的戏法演员,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古典戏法的研究和推广中。

  从收徒到著书 弘扬戏法践诺守信

  52年来,肖桂森一直用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对师傅的承诺。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古典戏法,他收集大量资料积极推动古典戏法申请非遗项目。2010年,“中国古典戏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肖桂森成为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在,68岁的肖桂森已经退休,但他仍坚持表演,有时一天要演4-5场,只为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古典戏法。他广招贤徒,收了12个徒弟和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不计报酬、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让古典戏法薪火相传、传承发展。

  肖桂森被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在河北工业大学成立“肖桂森戏法工作室”,带领团队举办全国高校讲座和巡演,推动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浸润青少年心灵。他多次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文艺志愿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古典戏法魅力。肖桂森利用春华街道“非遗戏法传习基地”和天津广东会馆这两条渠道与观众直接互动,吸引了大量戏法爱好者和传统文化研究者前来研学体验,让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他凝聚多年心血编写了《肖桂森戏法表演艺术》,为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古典戏法提供优秀教材和参考资料,推动古典戏法长久流传。

  守一个承诺,担一份使命,传一脉文化。肖桂森用不懈的努力和坚守践行着对师傅的“诺”,用无私的传授和付出诠释着文化传承的“信”。他倾尽所能,让古典戏法登上现代文化的舞台、演绎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彩。

猜您感兴趣

文化艺术

肖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