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科技名人 > 赵国藩

赵国藩

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

赵国藩

  赵国藩(1924年12月29日—2017年2月1日),出生于山西汾阳,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

  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国藩长期从事结构可靠性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为制定中国水利水电、港工、建筑、桥梁等专业的工程结构规范,解决四川二滩拱坝、贵州东风拱坝、贵州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广西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等国家“七·五”、“八·五”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对可靠度分析、大型全级配混凝土试件断裂参数以及多轴受力大体积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强度的测试与分析的某些成果,有开创性,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赵国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中国国内系统介绍了极限状态设计理论,60年代在中国国内首次提出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安全系数。他在出版的专著《工程结构可靠度》一书中提出可靠度实用计算法及荷载、抗力统计模式,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发行1万多册,被其他学术刊物引用上百次,为中国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编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90年代,赵国藩专题组进一步提出了考虑变量相关性的广义随机空间内的可靠度分析法和精度较高的二次二阶矩法、四阶矩法、体系可靠度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分析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等研究成果。

  他运用断裂力学理论,用激光散斑法测定混凝土的裂缝特征,提出了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分布模型和混凝土构件裂缝失稳扩展计算方法。他在混凝土静、动力学研究、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高强混凝土抗震设计研究等方面都有学术建树。

  赵国藩专题组承担了“七五”攻关专题中的子题“平面应变状态下混凝土本构模型研究”及“八五”攻关专题中的三项子题:一、动荷载下混凝土强度变形特性及其试验方法;二、全级配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研究;三、混凝土复合型及动态断裂特性研究。在“七五”及“八五”近十年间,根据二滩拱坝大体积、大骨料(最大粒径150mm)、全级配(四级配)拱坝位于地震区须考虑动力荷载以及拱坝多轴受力等特点,研究了拱坝混凝土宏观多轴静力性能及动力性能,还应用断裂力学研究了混凝土Ⅰ—Ⅱ复合型断裂特性及地震作用下的动态断裂特性。这四项子题被国家电力部分别鉴定为“中国国内领先、部分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和“部分成果国际领先水平”。

猜您感兴趣

科技名人

赵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