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山,曾担任耙吸船“广州号”“浚海2”“浚洋1”船长,将最美的青春贡献给疏浚事业,与“一带一路”结下不解之缘,船行足迹遍布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沙特、加蓬、纳米比亚、科威特、新加坡、荷兰……
“最美”船舶守护者,以船为家,投身“一带一路”建设
1995年,张裕山曾经是广航局第一代旗舰“广州号”上一名普通的驾驶员,随着“广州号”参与了TPI石化码头、泰国国家化肥码头疏浚与吹填工程建设,随后转战广州港、黄骅港、马来西亚卢穆特港、印尼马辰巴里托河进港、巴基斯塔卡西姆港等国内外重点项目。2005年,张裕山上任“广州号”船长,战功累累的他在上任第一年就创下了产值破亿的纪录,此后连续的3年时间,均实现年产值超亿元。
2016年,时任“浚海2”船长的张裕山接手新旗舰“浚洋1”。为使船员尽快掌握“浚洋1”先进的挖泥设备,张裕山带头发挥“传、帮、带”作用,组织船员们在工作中集思广益,提出实用工艺,自行制作了泥舱平台搭架、大型吊篮等,解决了船舶日常维修保养和施工中的难题。两年多来,“浚洋1”为科伦坡港口城造陆项目供沙超过3000万方,使该项目的造陆进度比原计划缩短三分之一以上。在张裕山的带领下,“浚洋1”以中国交建、中交疏浚新一代旗舰挖泥船的标准要求自己,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连续获评中交疏浚“五星级船舶”荣誉,并获得全国水运系统安全优秀船舶、中交疏浚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最美”五星领航人,以效为基,“一带一路”上显身手
2017年,“浚洋1”到达科伦坡前,科伦坡吹填区毗邻的港池取砂区砂源已经用尽,而科伦坡外海取砂区在早前也被其他单位使用过,剩余砂源非常密实,加之海床崎岖高差大,海流强,外海取砂难度很大。
张裕山迅速行动,从耙齿选型、设备状态保障和吹岸模式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寻求提升挖掘效率的措施。如果在既定取砂区域一味追求逐步浚深,那单舱取砂时间将很快达到甚至超过5小时,同时还会面临无砂可取的局面。对张裕山来说,“用好每一分钟”不仅仅是宣言,更是行动。他把办公地搬到了驾驶台,除了指导船员操作,还认真研究钻孔资料和密切监控各舱效率,一旦脑子里蹦出个好方案,便亲自上阵实验,记录参数后再进行下一步优化。通过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浚洋1”平均装舱时间牢牢控制在3.5小时内,效率在波动中还有提升,超量完成了取砂吹岸任务,发挥出其最大的产能。
2017年10月30日上午,“浚洋1”正式就位即将实施首次虹喷造陆。张裕山有条不紊地指导船员调整船位和泥泵转速,控制虹喷落点。不一会儿,一股六七十米的黄色砂浆从船头喷出,一道“最美”彩虹映在了科伦坡港空中。
“最美”创新引领者,以技为本,点燃工艺创新引擎
2019年,张裕山任中交广航局海洋公司总助、总船长及“张裕山劳模创新工作室”主任,致力于点燃疏浚行业技术创新“引擎”。张裕山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工作,先后完成“挖泥船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分析系统研发”项目、“‘浚洋1’艏吹装置遥控改造”和“万方耙船舶电站稳压供电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强化工程技术支撑,编制施工工法,已编制完成企业级工法3项,正申报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6项,以持续不断的创新为疏浚行业发展注入动力。
除了增强技术引领,张裕山还积极拓宽港航人才渠道,为船舶队伍和项目管理团队输入人才。他提出要深化公司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加强优质专业培训,培养高水平的海洋业务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拓宽“校招”和“社招”渠道;健全各类人才、各种专业的培训体系,统筹各级培训资源,分层开展各类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此外,张裕山还十分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问题,要求人力资源部积极推动各类人员参与职称证、一级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企业所需紧缺证书的考证,营造全公司人员奋勇拼搏的良好氛围。张裕山遵循的用人方法就是敢于提拔开拓进取型的人才,重视胸襟宽广的人才,不拘一格用各种人才,做到知人善任的“人尽其才”。
在张裕山的带领下,中交广航局耙吸船队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勇担初心使命,保持各项目施工高效生产,向海洋强国一流疏浚船队目标迈进,书写了属于中国疏浚旗舰的传奇。
猜您感兴趣
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