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记红今年58岁,患有视力二级残疾,是梯面镇西坑村的重度残疾人。他排行第二,大哥弟弟均在外务工,较少回家。邓记红成家后,育有一儿子,妻子由于身体原因,只能从事较轻的工作,儿子今年刚毕业,在清远工作,定期回家,同时会协助父亲照顾爷爷,但是日常的护理工作,都是由邓记红负责。九年如一日,邓记红照顾父亲,托起家庭,艰难负重前行,用善良和大爱传承孝道,默默地奉献。
面对意外,勇于承担
2013年3月,邓记红的父亲邓金万因小病住院,但是却在医院意外摔倒导致中风,经过一轮治疗,邓金万的性命无碍,但是下半身偏瘫,言语表达功能受损,无法正常表达需求。面对这晴天霹雳,邓记红勇敢挑起重担,在父亲住院的日子里,他是医院、家里、工作单位三点一线,每天都在奔波。几个月的奔波劳碌,使他的体重急剧下降,但是兄弟在外地、妻子身体虚弱,他只能顽强地支撑着。经过医生的治疗和他日常精心的护理,父亲情况逐渐稳定,听从医生的叮嘱下把父亲接回家中休养。
细心护理,照顾周到
回家后,他的艰难生活并没停止,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他每天还要抽出大量的时间照顾父亲,给他按摩、擦身、洗澡、穿衣。尽管父亲高位瘫痪,9年来,邓金万的身上都非常干净,闻不到因长期卧床而产生的异味,房间也收拾得整洁明亮。由于父亲高位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他料理,早中晚都要检查父亲有没“方便”,如果湿了,马上给他换上干净的护理垫。父亲的牙口不好,肠胃也不好,他需要把菜和肉剁碎,弄成父亲能咽下的、容易消化的饭菜,每天喂父亲吃饭;父亲行动不便,洗澡是一项大工程,为了降低协助父亲到冲凉房的难度,他在父亲房间旁边搭建了简易的卫生间,农村昼夜温差大,冬季时分,他会在午后为父亲冲凉擦身;夏季时节,他会趁着落日的余晖把父亲的一身困热带走。
每天早上完成照料父亲的工作,邓记红就要开始自己的本职工作。午间的农村,非常寂静,他的父亲躺在床上“诶...诶...诶”地呼喊,在对面村居工作的邓记红听到声音,急急忙忙地拉着垃圾车赶回来,看到父亲无恙才放下心来;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渐渐地,他掌握了父亲的规律,当父亲不舒服的时候、想要外出的时候,父亲就会不断地呼喊。由于父亲求助的时间不定,他即便外出梯面镇市场,也不敢逗留太久,事情办好就马上赶回家。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邓记红的情况被西坑村党支部了解后,组织综合考虑他的情况,为他链接了公益性岗位--村居环卫工,就近在村里工作,这样既有一定经济保障,也方便照料父亲。同时,组织时刻惦记着邓记红的情况,广州市开始试行长护险时,西坑村党支部阅读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协助邓记红申请长护险,邓记红本人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长护险知识,成功取得护理员资格证,每月获得一定的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2019年梯面社工站进驻后,邓记红默默照顾父亲的情况被社工了解到后,社工提供情感支持、情绪疏导等服务,并链接市微心愿资源,为其家庭提供护理垫资源,增强了社会支持网络;同样,西坑村党支部在“双微行动”中,为其补充了护理垫,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邓记红多年来照顾父亲的行为,对其儿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儿子放假回家后,主动担起照料工作,减轻父亲的压力;抽不出时间回家的时候,则通过购买营养品和寄钱的形式,表达孝心。
自助者天助之,正是邓记红始终坚持孝道,才有后来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关注,越来越多伸出援手的人。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邓记红用行动回应了这句话,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坚持,邓记红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他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儿子,难道看着他自生自灭不管吗?我做不到。”孝道在心中,邓记红八年如一日地践行,承担了为人子的责任,也向儿子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孝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