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道德模范 > 张增应

张增应

韶关市曲江区小坑镇汤湖村村民

  张增应,男,1936年2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小坑镇汤湖村村民。1947年,11岁的张增应参加游击队,其大哥张绍华是中共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前夕牺牲。张增应受大哥遗愿影响,怀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1982年退休后坚持在家门口升国旗。43年来,他每天升旗、降旗,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张增应曾获“广东好人”“韶关市道德模范”等荣誉,其家庭曾获广东百户最美家庭等荣誉。

  先烈遗愿 铸就一生信仰

  1947年,年仅11岁的张增应参加了粤赣湘边区纵队北江第一支队,成为一名游击队的通讯员,活动于滃江地区。他的大哥张绍华是韶关翁源地区的一名地下党员,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张绍华不幸牺牲。

  “大哥生前有个心愿,就是希望看到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国旗能够高高飘扬。”张增应回忆道。每当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他就会想起大哥,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事迹深深影响了张增应,激发了他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与热爱。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个人的使命,更是先烈们的遗愿。

  1982年,张增应退休回到曲江汤湖村。回到家乡后,他对大哥的思念愈发强烈。每当想起大哥的心愿,他心里就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带着儿子和媳妇到曲江县城买回了一面国旗,并从后山砍下一根坚硬的沙木,剥光皮后当作旗杆,开启了他坚持43年的升国旗仪式。

  43年坚守 只为守护信仰

  “每天升国旗,是为了守护心中的红色信仰。”张增应说。每天清晨,他都会在家门口举行升旗仪式,黄昏时再小心翼翼地把五星红旗收起来。43年来,1.5万多个日夜,升旗、降旗的动作重复了3万多次,无论严寒酷暑,升旗仪式从未间断。

  起初,村民们并不理解张增应的行为。有人质疑:“升国旗不是党政机关的事吗?”“每天升国旗,看你能坚持多久?”然而,张增应没有动摇。一个月后,国旗依然每天升起;一年后,国旗依旧高高飘扬;43年来,国旗从未缺席。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被他的坚守所打动,纷纷参与升旗仪式。汤湖村村民谭新养说:“我们一开始也很好奇,但张增应老人的坚守真的很感人,升国旗仪式也成了我们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张增应的大儿子张良辉回忆道,当初他也不理解父亲为何如此执着。但当五星红旗在家门口冉冉升起,看到父亲舒心的笑容时,他明白了:“帮助父亲实现心中的愿望,一切都值了。也就是那个时候,我们也懂得,升旗是一种仪式、是一种骄傲、是一种自豪。”

  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曲江区有关部门拨专款为张增应修建了升旗台,并在2016年对其进行了重修。旗杆也从最初的沙木换成了不锈钢。张增应的二儿子张本科说:“一开始是用沙木作旗杆,20多年时间里,沙木旗杆坏了3根。”尽管条件艰苦,但张增应从未放弃过他的信仰。

  传承红色基因 延续爱国情怀

  43年的坚守,张增应扛在肩上的不仅是国旗,更是一种使命担当。他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责任,坚守着信仰。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也纷纷继承了他的志向。小儿子张国强和孙子张学益参军入伍,孙女张莉霞、张丽君在高中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张增应的孙子孙女也加入了升旗的队伍。一家三代人立志将升国旗的“事业”传承下去。被问及何时“退休”,张增应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将国旗升起。”他的坚守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更感染了整个村庄。

  张增应的故事,是红色信仰的传承,是爱国情怀的延续。他用一生守护着先烈的遗愿,用行动诠释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他传递的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希望。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

张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