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男,52岁,江苏泗洪县上塘镇郑集小学乡村教师。自1983年3月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受到县、乡教育主管部门表彰,2014年被表彰为全国优秀教师。
他是一名从教31年的乡村教师,2010年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4年来,他一边坚持“自我透析”,一边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见到张学文时,他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中午提前过来批改作业,等上完课后回家做透析,这样就不会耽误学生的学业了。”在同事的眼中张学文一直这样敬业。
“每天和学生在一起,心里很踏实,也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忘记自己是个病人。”张学文笑着说是学生给了他抗击病魔的力量。据了解,2014年9月,因为郑集小学校舍老旧,当地政府决定原址重建,所以,新学期,学校搬到上塘镇中心小学开课。学校迁址,新学校离家更远了,本可以借此理由在家安心养病的他,不顾校长劝阻,坚持来到离家十余公里远的镇区为学生上课,后来妻子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干脆把家搬了过去,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住了下来。
其实,2010年,张学文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几乎同时,他的妻子被诊断出患有肾癌。张学文当时决定,将自己看病的钱让给妻子,自己的病先吃药“顶一顶”。到了2013年,妻子的病有了好转,但张学文的病情却严重恶化,医生警告张学文,必须要换肾或立即做透析。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学文得知换肾要做手术,这一做孩子的课就没人上了;在医院用机器透析,一个星期需要透析3次,这也意味着将无法正常给学生上课。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自己在家做腹膜透析。
接受插管手术后,张学文每天要进行4次腹膜透析:早晨6点半起床,将腹部的软管接上腹透液开始透析,然后到学校上课;中午11点钟回家吃饭,做第二次透析;下午3点第三次透析;晚上8点第四次透析后睡觉;夜里12点起床将透析液排空……由于缺乏医生指导和消毒用具,张学文刚开始在家透析的第二个月就严重感染,被送至医院抢救,好在抢救及时,捡回了一条命。
张学文所在的郑集小学,有65名学生,其中46人是留守儿童,每天放学后,总有几名学生没人接。送孩子回家的任务,就落到该校7名教师的肩上。
“下雨的时候,张老师就一路背着我,把我送回家。”学生王维贵说。
通往郑集小学的路,是一条曲折难行的土路,尤其是下雨时,路上泥泞不堪,更为难走。但是,患有尿毒症的张学文仍坚持将学生送回家。
张学文租住的房间,是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简陋民房,屋里有一张双人床和一些透析用的药物。张学文熟练地将腹内废水通过身体左侧的软管排出,又将两公斤的药水通过管子灌进腹中。这就是张学文每天要进行4次的腹膜透析,如此周而复始才能维持生命。
“一天见不到学生就觉得空荡荡的,每天在学校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跟孩子们在一起,才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过。”张学文笑着说。这时,上课铃响了,刚刚完成透析回到学校的他,拿起教具匆匆走向课堂……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