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仕炜,武汉地铁桥隧管理有限公司职员。
如果说地铁建设者是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那么地铁维保和应急便是坚强的战后堡垒。一位普通的地铁维保和应急工作者。入职武汉地铁以来,参与过20余次在建或运营线路土建结构应急处置相关工作,保障了建设和运营的安全。
“始于责任,因爱谨行。”他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一次次上车站、下区间进行结构巡查、监测维修和应急处置工作,只为太阳升起后,地铁能将忙碌奔波的人们安全送达目的地。
不断学习 迅速成长
2015年,张仕炜怀揣着对地铁事业的热爱与憧憬,加入了武汉地铁这个大家庭,被分派到地铁8号线一期的建设中,成为一名现场业主代表。在8号线一期工作的这两年多时间,他从一个连开会都不敢发言的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工程师,踏踏实实地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无论是在建设时期还是在运营土建结构维保期间,无论是不是他自己管辖的项目出现险情,他都是第一时间赶去进行应急处置。
2016年8月19日早上,在他所在的线路上有一个车站基坑出现涌水涌砂险情,并且车站附近约100米为城市主干道路。在得知消息后,他立即组织项目部的全部应急力量赶往现场进行处置。当到达现场时,基坑旁地面已出现下陷,基坑内涌水涌砂处距离基坑底部约有3米高,坑内涌出的砂土大量堆积。根据现场抢险安排,他主要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土工布反压工作。在此期间,他一直在现场指挥,连续24个小时没有休息,跟着工人一起手提肩扛沙袋进行反压,最终成功将险情控制住。
从零开始 扎根现场
在完成8号线一期通车任务后,张仕炜从建设事业总部的生产一线,调入桥隧公司工程管理部,转战到幕后的运营维保工作。这对他而言既是新的开始,也是新的挑战。
起初,他负责2号线一期及机场线的维保工作。28座车站,47.2公里线路,涉及各种不同的工法施工的土建结构,由于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如何开展结构维保和应急工作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他坚持扎根现场,摸清摸透所有车站和区间的“健康”状况,建立病害台账,同时积极建立与运营公司同事的联系,向他们详细讲解结构病害的报送机制和处理结构病害的流程,推行委外单位自主请销点模式。在半年时间内,累计处理结构病害300余处,消除安全隐患500余处,为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与此同时,因为在建设期有过应急抢险经历,他也肩负着全线网土建结构应急处置工作。
2018年1月,武汉市遭遇暴雪天气,一个周末的下午,2号线范湖站A口钢结构雨棚在厚重的积雪下出现垮塌。接到消息后,他立即赶往现场。发现出入口已无法正常使用,且内部墙面瓷砖、地砖和扶手玻璃均有不同程度损坏。
为避免行人误入造成二次伤害,他立即通知运营公司紧急将A口通道进行封锁。同时调来围挡将出入口外部进行围蔽,并对全线网出入口进行紧急排查,发现范湖B口、长港路F口和中南路E1口也与范湖A口雨棚结构形式类似。为防止出现同样的问题,他与公司其他员工一道,立即对以上三个出入口的智能雨棚顶部积雪进行清理,消除安全隐患。因降雪仍在持续,路面结冰情况严重,为防止其他突发事件,他在大雪天仍坚守在现场,直至第二天凌晨,雨棚全部拆除完毕。
助力军运 完成任务
2019年,第七届军运会在武汉举办。张仕炜作为桥隧公司军运会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带领成员于2019年4月完成包含1号线宗关站至黄浦路站10座车站的外立面翻新、径河站至堤角站沿线千余座桥墩刷新以及2.5公里的声屏障更换等工程。
在这半年的整治工作中,如何保证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1号线主要位于京汉大道上,平日车流量非常大,在桥下施工存在车辆撞击风险,对此,他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做好防护措施,安装警示装置,安排专人进行交通引导,保障了施工的安全。同时,与施工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细化工作节点,设立奖励与惩罚机制以督促工作按时保质保安全完成,最终提前完成了全部整治工作,并实现了零安全事故的目标。
汛期应急 毫不懈怠
防汛历来是武汉天大的事,地铁又因地下结构是防汛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此,在汛期他一方面组织专业应急人员做好防汛准备和应急准备工作,同时在一个个晚上带领维保和应急人员下隧道上车站,检查隧道洞门、管片环纵缝和联络通道的渗水情况。
2020年7月,长江水位达到28.77米。在长江长期高水位状态下,地下结构薄弱环节处易发生漏水漏砂的险情。对此,他组织人员分为6组,每天晚上将6条过江隧道来回巡查一遍,丝毫不敢懈怠。从7月初至8月底,60多个日夜,6条隧道双线总共33公里,累计巡查不下100余次。
2021年7月,桥隧公司正式成立应急管理部门,专职负责全线网土建结构应急管理工作,张仕炜被任命为部门负责人,肩负起了更重的使命。他以常备不懈的精神,组织两支专业应急队伍进行日常训练、培训和演练工作。经过充分调研和学习借鉴,编制了应急队伍训练大纲和考核办法,提高应急能力。累计组织开展应急队伍进行体能训练100余次、专业知识培训80余场次、专业技能训练150余次;创新应急演练方式,以“双盲”加评分表的形式组织演练10余场次;成功快速处置土建应急突发事件3次,将运营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为了提升应急响应水平,他充分利用应急指挥车进行协同训练和演练,探索信息化和科技化在应急处置中的应用。在完善应急体系建设方面,他认真梳理公司的应急管理制度,编制了公司综合应急预案。经过4个月的打磨,他将桥隧公司从2018年至今成功处置的应急事件,从接报、响应、处置和后续修复以及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整理记录,形成了《运营线路土建结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汇编》,为以后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短短几年,张仕炜见证了地铁事业改革创新的变化,地铁也见证了他的成长与进步。他将带着这份荣耀和责任继续前行,为武汉地铁应急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猜您感兴趣
群英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