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袁兴启,男,1969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现任江苏检验检疫自行车检测中心副主任。
事迹概述:他担当有为,无声的壮大着检测领域的蓝色海洋;他精益求精,默默践行着“工匠精神”的内在精髓;他无私无畏,有力地支撑起家与业的重担。他是昆山检验检疫局检测战线的勇士,17年来,他在自行车检测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勇于开拓、默默奉献,主持了6项标准制修订,获得了9项专利授权,自主研发设计了20多台专业检测设备。先后荣获昆山市“十大优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 “苏州好人”“昆山好人”“感动昆山”道德模范、昆山市“劳动模范”。
详细事迹:他是自行车国际贸易的“破壁者”。“标准作为国际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越早吃透标准,就能越多地减少企业因为国际贸易壁垒蒙受的损失。”2003年,欧盟出台了全新系列自行车标准(EN),当时国内还没有检测机构涉足,袁兴启就开始潜心研究标准,自主研发设备,一钻就是几十个日夜。为了能尽早开展新标准的测试,他每天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单位几乎成了他的家,而家却成了他的“旅馆”。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他是在办公室和衣而眠,新的检测设备却日渐成型。一年后,检测中心在同行业中率先实现了欧盟标准的全项目测试。
然而您可能并不知道,当时整日奋战在实验室的袁兴启正与心爱的妻儿两地分居,平时的节假日几乎都用来研究标准、设备,只有春节才回去一次。一年春节,他回去与家人团聚,儿子高兴得冒着凛冽的寒风和他逛了一晚上的街,路过学校时,儿子突然停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校门,沉默了很久,然后小声地说:“爸爸,我好羡慕同学们放学时有爸爸来接他们,你可以哪天也来接我放学吗?一次就行!”听了儿子的话,袁兴启的心都碎了,作为父亲,他觉得欠儿子的太多太多,就连儿子这小小的心愿都无法帮他实现。他实在不忍心告诉儿子,明天他又要出差了。同事们也经常劝他:“老袁啊,多回去看看孩子吧,反正你攒了那么多假没休呢。”袁兴启却说:“手头这些工作都不能耽搁啊,我们的每分每秒都关乎着企业的生存,能早一天完成工作,也许企业就能多出口一批货物。”
他是自行车检测服务外包的“开拓者”。检测中心自筹建之初,就建立了立足昆山,面向全球的视野。在追求国际化的过程中,袁兴启更是冲在第一线。为了提高检测中心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展业务,自2004年起,检测中心每年参加中国国际自行车展。展会上自行车行业的各大公司风头尽显,而检测中心的小小摊位却无人问津。于是袁兴启率先主动出击,拎着装满宣传册的纸袋,一个摊位接着一个摊位地分发资料,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介绍检测中心,一天下来分发几百份资料,拜访上百家公司,顾不上喝一口水,更顾不上早已酸痛难忍、一停下来就颤抖不已的双腿。
那一年展会上,检测中心第一次接触到波兰一家制造自行车的大公司,他们表示了与检测中心的合作意愿,但又因为第一次接触有点将信将疑。展会结束后,袁兴启把握住机会,主动联系波兰客户,对客户的疑问一一详细解释,有时客户半夜发来邮件,袁兴启也丝毫不耽搁,连夜耐心回复。就这样为了一个客户,无论上班休息,不管白天黑夜,随时待命,有问必答,从不敷衍,更没有半句怨言,坚持了近一年的时间,袁兴启终于用自己的真诚之心和专业技术赢得了波兰客户的信任。
他是检验检疫服务创新发展的“耕耘者”。在检测中心同德国一知名检测认证机构合作之初,为了确认检测中心的技术能力,德国要派两名工程师前来考察。当时检测中心尚缺两台德国标准的检测设备,张浦一公司答应研制试试看。为了确保设备研制成功,袁兴启每天一下班就直奔张浦和厂家讨论设计方案,经常搞到半夜才回去。在客人到来前夕,他更是吃住在厂里,整夜整夜地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考察前一天,设备调试基本完成时,已是深夜12点,在厂商的配合下紧急装车,袁兴启也爬上大卡车和设备一起连夜赶到检测中心,再经过紧张的卸车、安装、调试成功后,已是早上7点多,前来考察的德国工程师已经快到了。袁兴启不得不强忍着疲惫,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实验中,直到晚上德国工程师满意地离开。此刻,已连续多日熬夜的袁兴启看着白天表现出色的设备,脸上露出了疲倦的笑容:“今天终于可以回家了。”
回想起与自行车为舞的17年,敢叫单车“走”世界的袁兴启谦虚地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没有白流的血汗,在任何一个岗位,只要肯干肯钻就一定会有收获。”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