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德,男,1981年1月生,陕西省旬阳市铜钱关镇铜钱村村民、安康市图书馆临聘馆员。幼年时期的一场高烧,导致王庭德身高不足1.2米,并患上肌无力,成为侏儒症患者。尽管走路和生活自理对他来说都异常艰难,但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在逆境中坚持求学,最终成为一名残疾人作家。他心怀大爱,用所得的稿费慷慨解囊,累计捐款达16万元。此外,王庭德还成立了“王庭德书友会”,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和分享励志报告,至今已坚持举办了960多场活动,听众达56万人次。王庭德曾获“陕西好人”等荣誉。
埋下爱心的火种
王庭德出生于陕西省旬阳市一个偏远的村落。在他一岁多时,父亲不幸病逝,母亲随后离家,全靠爷爷抚养。因高烧未得到及时治疗,王庭德患肌无力并成为侏儒症患者,双脚踝内翻畸形,行走时摇摇晃晃,行动极为不便。不久后,爷爷也离世了,这位身体残疾的“小矮人”彻底成了孤儿。
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王庭德从未低头,而是凭借顽强的奋斗赢得了社会的关爱。幼时,他依靠乡亲们的救济得以生存;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他获得了免费上学的机会,并顺利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业。初中毕业后,为了谋生,他四处奔波,做过洗碗工、卖过报纸,还拜师学过修鞋。后来,在慈善部门的帮助下,他有机会免费学习计算机技能。
尽管身体残疾,王庭德却天性好学,心怀感恩。2000年,他的处女作《跋涉的生命》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好评,收到了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300多封读者来信,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2013年,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了自传体长篇纪实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这部作品受到了作家贾平凹的推荐。2020年,他的抒情诗集《心灵的灯盏》出版发行,深受读者喜爱。迄今为止,王庭德已在全国省级以上报刊、网站上发表了200多万字的稿件和1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他立志要用毕生的精力回报社会,用自己的经历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
以笔为炬献爱心
王庭德选择了他最为擅长的领域——文字与书籍,作为帮助他人的方式。2006年,在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打工期间,他得知青岩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女生因患肾炎而无钱医治的消息后,连夜撰写了通讯报道《13岁女孩患肾炎,渴望援助》,向社会发出求助呼吁。在一个星期内,这篇报道成功筹集到了5000多元的社会捐款,帮助了这名贫困学生。同年,他又与媒体合作,发起社会捐款活动,为茨沟镇的一位贫困残疾青年安装了假肢。
王庭德的善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尽管自己残疾且贫穷,但手中的笔却拥有传递爱与善的力量。2014年3月,在陕西省慈善协会及西安13所高校社团志愿者的协助下,王庭德义卖了自己的书籍1000册,筹集到了25000元的善款。这笔来之不易的收入,他全部捐赠给了西安郊县的100名困难儿童。
在过去的十年里,王庭德的纪实文学《这个世界无须仰视》经过多次再版,已经印刷了15次。他将每一笔稿费和书费都用于捐赠。截至目前,他已捐赠资金16万元,帮助70多名肢体残疾人安装了义肢、配备了轮椅,还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以及安康“7·18”洪灾受灾群众捐款……
公益宣讲暖人心
恰当的精神激励,比物质帮助更为重要。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王庭德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给紫阳县安溪小学的孩子们捐了150册书籍,还以“人人都能奋斗成功”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给孩子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励志演讲,受到学生们热烈欢迎。由此,他走上公益宣讲志愿服务之路。
2017年春,他正式受聘安康市图书馆公益性岗位。他立足岗位,团结一批热心公益文化的爱心人士,成立“王庭德书友会”。他以书会友,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面向市内外学校、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广泛开展以“读励志图书·讲励志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文化活动。7年时间里,他主讲的励志报告会有960场,听众达56万人次,捐赠书籍2.6万册,收到分享体会、图书评论文章达2万多篇。2023年,王庭德被聘为“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他更加勤奋,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颂励志故事140多场次,通过一场场励志报告会和捐书活动,达到励志启智的作用,其开展的公益宣讲志愿服务,入选“全国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事迹被中省市多家媒体报道。
王庭德说:“身体的缺陷,动摇不了我自强不息的信念。我知道,我也可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也可以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