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向龙,男,1977年5月生,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6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诸城市人民医院箭口院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临时党支部书记,箭口院区核酸检测(PCR)实验室负责人。曾被推选为“诸城市最美抗疫医务工作者”“医院优秀党支部书记”,2022年入选“潍坊最美抗疫医务工作者”。
再困难我们也得克服
疫情发生以来,奋战在诸城市核酸检测基地的孙向龙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在党旗前的铮铮誓言。
尤其自2020年9月,他便从诸城市人民医院总院区的检验科抽调出来,加入到了诸城市公共卫生项目一期的诸城市人民医院箭口分院进行核酸检测工作。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时候虽然困难,但比起如今简直不算什么。2022年3月,他接到疫情指挥部紧急通知,要求3月15日前完成第一轮区域核酸检测,3月17日前完成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作为疫情防控的“排雷兵”和“发报员”,孙向龙克服重重困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全市辖区内8轮全员核酸检测及全市应检尽检人员、学校师生、隔离人员的核酸检测任务500多万人次。
那时候,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不休息,上完白班接着上夜班,下了夜班就到实验室宿舍赶紧睡几个小时后起来继续投入工作,已成为他的常态。
截止2022年11月,孙向龙带领大家已足足持续奋斗八个月。从第一轮全员开始来了巨量标本不知道怎么干,用两天才干完一轮全员,到后来不断改革流程,引进其他县市区先进经验,逐步提前到全员第二天早上8点前完成;从最开始的20多个人干逐步缩减到10几个人,现在一轮全员核酸他们人少的时候就有10个人,照样提前完成任务,为此,孙向龙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孙向龙平时除了上报卫健局各种数据,与各兄弟医院打各种交道,还要每天排班、接听很多查询核酸结果的电话,最多一天接了150多个电话……但各种心酸各种劳累都被他逐一攻克。
再危险我们也要冲
作为核酸检测人员,他们需要近距离接触阳性标本,随时都有被感染的风险。但是责任当前,他毫不退缩,经常与大家一起穿上二级防护装置,进入密闭负压实验室方舱,尽管行动受限、呼吸不畅、汗流浃背,他仍就一待就是10几个小时,加班到凌晨早已是家常便饭。
众所周知,诸城市人民医院箭口院区核酸检测基地几乎承担着全市所有的核酸检测工作任务,压力大、风险高。但凡有危险的时候,他都让同事靠后,“你们先干别的,这个我来吧”。
尤其是4月27号支援上海标本,大家印象之中,上海标本的阳性率肯定不低,医院领导、感染管理科主任、检验科主任各种叮咛嘱咐,“一定要注意生物安全,我们的实验室人员绝对不能发生实验室感染的情况”。孙向龙深知,即便领导们不说,他也非常清楚面临的压力有多大,他不仅要保证所有人的安全,更要确保实验室不被污染。孙向龙不负众望,没有发生任何工作疏漏,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付的各项支援任务。
疫情之下,这一份份“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通行证”。而近期以来,新冠肺炎流感叠加发生,防控形势严峻。很多部门和单位的核酸检测由2天一测改为了1天一测,全市全员核酸也改为2天一次。
“凌晨三点又去了趟箭口,同事查出来一管阳性,但查询不到是哪里的标本,我又去解决了一下,刚刚回来眯了一会儿,睁不开眼了。”11月20日早晨7点30分,有同事给孙向龙打电话时他疲惫地说道。
疫情之下,大家能看到的也许只是一份检查报告,但不知道的却是这所有结果的背后,都是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用极限透支的坚持与奉献写就。
再不舍我们也要去
“那天突然接到省四进工作组电话,要实地查看我们的核酸检测能力检测仪器是否与上报的相符,当我和工作组领导汇报完,老岳父的丧事也结束了,有点愧疚。”6月17日,孙向龙正在昌乐农村为老岳父操持葬礼,在得知诸城周边地区疫情散点爆发后,孙向龙再也淡定不下来,他上午把家人安顿好后,下午就从岳父的葬礼现场立即赶往箭口核酸检测基地,一去就是五六天,工作连轴转。
他说,最舍不下的是4岁的女儿,自今年中秋节过后,就没再捞着见面。
截至当前,孙向龙带领20多人的核酸检测队伍日夜轮值,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全市辖区内50多轮全员核酸检测及应检尽检、学校师生、隔离点人员等的核酸检测任务3100余万人次。
这些数据,用孙向龙团队来描述,是“血”和“泪”铸就一点也不为过。孙向龙有时候顾不上吃饭和休息,累到眼睛充血依然坚守一线。身边的同事劝他休息一会儿,孙向龙却坚定地说:“苦点累点都无所谓,只要能为全市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就是最大的满足,我们大家都再坚持坚持,相信黎明很快到来!”
2022年4月,医院党委向上级党组织申请成立了诸城市人民医院箭口院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临时党支部,由孙向龙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生命重于泰山,孙向龙做为一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团队及时准确的完成了一次次重大挑战,更用实际行动向诸城人民交出了一份疫情“大考”的优异答卷。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