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恒,男,汉族,1978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工作于吉林大学,现任学校党校办公室副主任兼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近年来,先后获得全省高校优秀辅导员、长春市“高校文明杯”优秀学生管理个人、吉林大学“三育人”管理个人标兵称号、长春市“高校文明杯”优秀学生管理个人等荣誉称号。
面对疫情危急,不忘初心,彰显党员风范。
三月的长春,残雪消融,春景初微。新一轮疫情突袭白山黑水,面临严峻的形势,学校及时做出了封闭管理的决定。为了打好这场战役,全校各方力量在汇集,各支力量在奋战。孙恒是被学校第一批召回参与抗疫工作人员。面临家中妻子投身通源医院方舱医护支援和11岁的女儿无人照顾的情形,出于对个人工作职责的要求,出于对学校的热爱,出于对一名党员的使命与担当,他毅然决然将女儿送到岳父岳母家后,第一时间返回学校。“家里有困难的不只是我自己,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工,在学校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一定要到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去。”这是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修养和追求,学校考虑他曾经的工作经验,委派他到学校校医院开展工作,负责全校近六万人的核酸检测工作。
面对工作困难,勇担责任,诠释吉大人情怀。
初到校医院工作,接手新的工作任务,面临学校师生数量较大,采样队伍人数短缺,属地指令不清等问题,可谓困难重重。他和同他一起委派到校医院的同事一道,第一时间对核酸检测工作进行了重新规划,按照分类别、分层次、分人群的原则制定了学校核酸检测工作流程,同时出台操作性强、指令清、反应快的实施方案,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这一方案也被收入《吉林大学新冠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手册》,并被教育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高校推广。为了全面掌握核酸检测的工作流程和深入了解现场组织情况,他每天都随采样队深入学生宿舍、校内采样点、隔离区域,从一线发现工作问题并不断进行调整,全面解决核酸检测中遇到的战线长、地点多、人员缺等问题,有效的发挥了核酸检测“瞭望哨”和“信号塔”的作用
面对环境危险,迎难而上,践行孤勇者使命。
为了能够便于高效完成复检任务,第一时间拿到“红管”中的样本,追查出疑似病例对象,孙恒一直是带队完成这项工作。由于核酸采样都是在白天进行,所以每次领到复检任务总是在夜里,完成朝阳校区的复检任务是在凌晨两点,完成南岭复检任务是在夜里十一点,在任务进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是极度高风险的,他和他的采样队员要在寒冷的室外穿脱防护服,为了安全要用大量的酒精喷杀,经常会把外衣都快湿透了,面对这样的风险和困难,他从来没有退却过,他一直说,这就是他站在这个岗位上的使命!
面对任务繁重,勇毅前行,兑现坚守者誓言。
学校具有“规模大、节点多、分布广、战线长”的特点,疫情期间封闭在校的师生近6万名,学校7个校园内的76栋公寓,分布在长春市四个行政区,进行核酸检测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在疫情进入最严峻阶段,面对空前的压力,出于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学校将所有校区的核酸检测任务接了下来,孙恒迅速调整工作分工,加大核酸检测队伍任务量,通过与属地沟通和学校组建的来自四家临床医院支援队伍的交流,顶住了压力,完美的完成核酸检测任务。在学校闭环管理两个月的时间里,无论是完成学校疫情防控攻坚行动,还是做好后勤保供人员分层采集,亦或是防控物资转运消杀,他都不打折扣的做好各项工作,为坚守校园平安和稳定贡献力量。
自3月份以来,在孙恒的组织下共完成全员核酸检测34轮,累计完成核算采样170余万人次;带领的核酸采样队零感染,零失误;指导的校医院PCR实验室能够做到送检样本4小时内即可检出结果,24小时检测能力峰值达2000管、4万人次,解决“想检就检、快出结果”的现实需求;高效完成各类核酸复检任务,为学校快速准确决策疫情防控举措提供科学依据。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