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维胜,男,1976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中共党员,泰州市大泗中学初中部教师。
事迹简介:钱维胜,泰州市大泗中学初中部教师。4年来,扎根边藏,致力于教育事业。根据受教藏族孩子的特点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帮助补贴班上两名来着牧区的贫困学生;关心学生身体,义务免费为他们买些常用药品;多次开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帮助提升当地教育事业;他辅导和结对的老师学生成绩斐然……。远离妻儿老母,放弃回家机会二次援藏,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可他仍旧倾力付出,毫无怨言,一步一步、一点一点为夯实藏区的教育事业努力着。
正文:
藏边的深夜静得是那么空灵和透彻,在最后一本作业上郑重地写完评语后,身感渐乏的钱维胜来不及多想,就打开了他的日记本,这是自他援藏之日起就养成的习惯,一天不曾断过。小小的日记本上记载着他一天的见闻和感受,记载着他一天教学工作的得失,记载着他跟踪关注孩子们的情况和轶事,也记载着他对千里之外亲人的牵挂和思念。
“使命至上,祖国第一”
个头不是很高却很稳重,眼睛不是很大但是明亮坚毅,两鬓的渐白显露着岁月的雕琢。这就是钱维胜,泰州市高港区的一名援藏老师。
2014年8月,钱维胜老师主动申请并通过了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的层层选拨,成为江苏省第一批援藏教师,赶赴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支教。
初到拉萨,高原反应远远超过钱维胜想象和能力承受的范围。8月19日到了拉萨,钱维胜两天没睡三天没吃东西,只能靠吸氧和喝水维持着生命。“高原反应来势很凶猛,头疼得两夜不睡,三天没吃,嘴唇发紫,头晕目眩,四肢乏力,食欲不振……。”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查发现,钱维胜患有脑部血管痉挛症。在那一刻,钱维胜想过放弃,毕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既然选择,谈何放弃,志在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每当高原反应肆虐时,钱维胜在内心深处无数次地鼓舞着自己“缺氧不缺精神”、“坚持就是胜利”。
援藏期间的白天总是在忙碌中度过,夜晚总是在思念中煎熬,肉体总是在病痛中磨炼;思念家园的苦痛是潜伏的伤口,却难以愈合。钱维胜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父母。父母亲年岁大了,身体是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他的母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患有结扎后遗症--肠粘连和慢性肠胃炎,一旦发作就疼得床上打滚满头大汗。2016年8月6日的中午钱维胜的母亲因病住院开刀,可8月7号就是集体进藏的时日。母亲的宽容和理解,第二天早晨钱维胜在母亲开刀后还未通气的情况之下就背起了行囊奔向远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小家庭与大家庭之间,“使命至上、祖国第一”是钱维胜的不二选择。
“老师,你像圣洁的太阳一样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钱维胜知道,只有教育激情和教育梦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只有真情援藏、智慧援藏,才能帮助藏族孩子实现格桑花一样美丽的梦想,才能将援藏工作落到实处。“敬业乐业、积极开拓、笃学智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他援藏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
钱维胜在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负责两个藏文班的汉语文教学和初中部语文教研组长工作。刚接触到这群孩子,热情、淳朴、善良、明礼给钱维胜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上课后发现他们的基础实在是太薄弱了,不能用汉语流利朗读;学习习惯也比较差,不知道课后要完成作业;课堂纪律松散,有的学生上课眼睛盯着老师看,稍不注意就会互相递东西、喝水、吃东西、做小动作……这一切的一切无疑给他当初的热情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办法总比困难多”,钱维胜调整了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浅一点;课堂活动多一点;课堂氛围活一点;练习定位准一点;……,学生的成绩进步显著,跟学生的感情日益深厚。“我是冲着钱维胜老师报考的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让我学得很清晰明白。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物理实验,都能让我对学习充满兴趣。”初三学生白玛顿珠说。
班上来自牧区的旦增尖才、罗布措姆等同学离家相当远,一学期只能回去一次,家庭也非常贫困,钱维胜知道后,自掏口袋,帮着他们解决吃饭和生活问题,周末帮她们辅导功课;钱维胜经常去街道买些常备的药品,学生感冒或是嗓子发炎时可以用得上;他还经常买些学习用品用于鼓励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真情的付出总会收获真情的回报。第一个两年援藏即将期满,梦想与现实,去与留让钱维胜愁肠百转,当是时,钱维胜收到了一份特殊的信,这份信是孩子和家长联名写给他的,“老师,你像圣洁的太阳一样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有您在我们就觉得孩子有了未来,我们家长恳请您能留下……”,信的最下面是孩子和家长的签名,密密麻麻的,钱维胜满脸热泪,他舍不得这群日光城的孩子。钱维胜选择继续援藏两年。“青稞酒,酥油茶,是流入心里的话;布达拉,格桑花,是一幅迷人的画;我在西藏,我在拉萨 —— 一个新的家;我要用粉笔写下杏坛的私情话,我要用歌声唱出高原的神话。”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