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庞振桩

庞振桩

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解放路社区居民

庞振桩

  庞振桩,女,1958年8月生,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解放路社区居民。

  1982年,庞振桩与身有残疾的老王结为夫妻。在43年的岁月中,她对丈夫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患病的公婆,陪伴年少的弟妹长大。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困难的家庭,用爱为家人们筑起温暖的港湾。

  床头的灯光,是最温暖的陪伴

  清晨五点半,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解放路社区的老楼里,庞振桩已经开始忙活起来。她先轻手轻脚走进里屋,帮卧床的婆婆翻身、换好干净的隔尿垫,再端来温水,为老人擦洗。等到照顾好婆婆,她又去操持全家的早餐。这是庞振桩在婆婆生病后养成的作息习惯,她已经这样生活了许多年。

  当初嫁给老王时,庞振桩看中的是他的淳朴善良,但其实心里也门儿清:未来的日子不会轻松。丈夫先天腿部残疾;公公常年咳嗽,爬两层楼都喘得厉害;婆婆有“三高”;家里还有仍在念书的小叔子和小姑子。一家六口挤在30平米的老房子里,吃饭时得在床边支起小桌,晚上孩子们就睡在客厅的折叠床上。

  “那时日子过得紧,全家的主要收入就是普选在工厂上班的工资。”为了给公婆买药、供弟妹上学,庞振桩跟着丈夫一起努力,她在街办幼儿园做过饭、在路边摆摊卖过早餐,也在工厂打过工。等到晚上家人都睡了,她还坐在灯下缝补全家人的衣裳。丈夫看她累得直捶腰,总念叨“委屈你了!”每当这时,庞振桩就会笑着安慰他,“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日子会好的。”

  遭遇变故,她支撑起全家的生活

  2010年,庞振桩的公公因肺心病去世。在那之后,婆婆的身体每况愈下,行动变得艰难,话也说不清楚了。为了照顾老人,庞振桩日夜陪伴在她的身边。时间长了,她光听声音就知道老人的需求,哪声“啊”代表着渴了;哪声“啊”又说明尿布该换了。

  2021年,对庞振桩来说格外艰难。丈夫因重度心衰住院,婆婆的病情也进一步加重,卧床不起。庞振桩白天在医院、家里两头跑,晚上就守在婆婆的床边。老人夜里平均两个小时就醒一次,她听见动静立马起身。那段时间,庞振桩一想到婆婆和医院里的丈夫,就会忍不住流下眼泪,但又只能赶紧抹掉,“哭啥,俩亲人都指着我呢!”她心里暗自说道。

  厨房里的烟火,熏陶出最好的家风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庞振桩却毫无怨言地照顾卧床的婆婆,多少年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做好饭,她会把炖得软烂的肉和蔬菜一起打成泥,装在小勺子里一点点喂给老人。“老太太没牙了,但营养不能缺,吃得好身体才能好。”

  婆婆用不惯尿不湿,庞振桩就把旧床单剪成长条当尿布,每天洗得干干净净。夏天怕老人长褥疮,每隔几个小时就帮她翻一次身;每天早晚各擦一次身,再用蒲扇慢慢扇干;到了冬天,她还会特意把老人的棉衣拆了重做,在里面絮上软和的棉花。从小目睹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家人,庞振桩的儿子也比同龄人更加懂事,会帮奶奶端水、喂饭,会在父亲身体不舒服时悉心照顾,也会在母亲疲惫时帮她揉揉肩膀……

  2025年6月22日,96岁的老人在睡梦中安详离世。送老人走的那天,庞振桩握着婆婆的手,轻声说,“妈,您放心,我们会把日子好好过下去。”

  如今,老王的腿疾加重、行走困难,庞振桩又开始全身心照顾老王,会搀扶着他坚持锻炼,也会在他难受时帮他按摩热敷。街坊们常说,庞振桩家的灯光,是老楼里最暖的一盏。这束光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四十三年如一日地买菜做饭、擦身喂药,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岁月中,把“家”这个字,焐得滚烫。

猜您感兴趣

身边好人

庞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