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於光,1963年11月出生于吉林长春,籍贯山东烟台,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南粤百杰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马於光于1981年考入吉林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博士毕业后在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担任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教授;1996年至1997年担任香港大学化学系研究助理;1999年至2000年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2013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6年作为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於光重点围绕“有机聚合物功能材料体系结构(化学、聚集态、电子)-性能(发光、激光、载流子迁移)关系”,发展了多种新概念材料体系、光物理过程的新认知、聚合物合成新方法。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并论述了利用磷光材料提高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原理,开拓了一类大幅度增加器件效率的材料体系;(2)提出“杂化激发态”(HLCT)、“热激子”等发光材料设计新概念,推动新一代电致发光材料发展;(3)发现了被命名为X-聚集的发光效率最高的分子排布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光材料领域的聚集猝灭荧光的问题;(4)发明有机发光薄膜的电聚合方法,实现高效率、简易化、图案化薄膜与器件,改变传统器件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