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飞,男,1976年8月生,中共党员,安徽三宝棉纺针织投资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主任。24年来,马晓飞从纺织小白成长为技术领军人才,由他主持研发的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曾作为防寒服的填充物,用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服装。马晓飞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培养了525名技能人才。马晓飞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破茧成蝶的转型之路
在皖北小城界首的纺织车间里,总能看到一个身着红色工装的身影穿梭在轰鸣的机器间。马晓飞,这位从会计转行的技术专家,用24年时光书写了一段“跨界追梦”的动人篇章。当问及为何放弃稳定的会计工作投身技术研发,他的眼中总泛起光芒:“每当看到实验室的创新成果真正变成惠及百姓的产品,那种成就感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2001年,马晓飞入职初创的安徽某纺织公司。那时公司还只是一家仅成立两年多的传统棉纺织企业,以棉纱、缝口线为主要业务。本可安守会计岗位的他,却总在下班后钻进车间,着迷地看着棉纱在纺机间流淌成线。没人知道,这个年轻人心中正燃烧着对纺织技术的炽热向往,同时也点燃了他转岗研发的初心。
从会计到技术研发的距离,远比想象中艰难。为了能够迎头赶上,马晓飞充分利用各种时间学习。他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研读《纺织基础》等专业书籍,深夜哄睡孩子后,又猫在台灯下整理实验数据。在他的办公室柜子里,堆放着大大小小几十本笔记本,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各个产品的工艺、路径、难点、国内外进展……正是这种“死磕”精神,让他快速地从“门外汉”一步步成为技术骨干,带领团队参与产品研发生产。
2016年底,公司开始与东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对接,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作为公司的技术研发部主任,马晓飞主动承担起与高校研发项目的对接工作。起初,专家讲的纺织新材料概念,他听都没听过。虽然懵懂,但是他明白这些代表着纺织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晓飞在功能纺织材料技术成果转化中,边干边学,执着于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重点项目7项,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53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主持编写企业标准13项。
“不管是前期生产一线技改、专利申请还是后来的技术成果转化,遇到不懂的,就要想办法弄懂。研发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既然选定了目标,就要一往无前,不甘失败,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马晓飞说。
攀登科技高峰的赤子之心
在公司车间的产品展示区,一个个高科技新材料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为使这些“科气”十足的纺织新材料从一线城市的高校实验室,落脚皖北接上“地气”实现量产,马晓飞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2017年3月,公司与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成功对接,设立院士工作站,开启了公司由生产制造传统家纺向生产功能性纺织新材料的转型发展之路。2019年,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研发生产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马晓飞着手新产品研发。这是俞建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型纺织材料,该项目由院士工作站提供技术支持,公司进行技术成果转化。大家前后做了近一年时间,试验失败了几百次。
实验室里研发成功的材料,在投入生产时却困难重重。那段时间,马晓飞的主要精力始终瞄准成果转化环节,常常奔波于生产线和实验室之间。“车间的温度、湿度,纤维的材质、配比,加工时的温度、时长……任何一个因素差之毫厘,都可能使产品最终的性能天差地别。”马晓飞说,“我们根据理论原理和过往经验,不断尝试调整。其间,围绕如何确保保暖絮片均匀度、蓬松度等达到指标要求,进行反复试验,失败了再重来,循环往复,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具有轻质保暖、湿态保暖、柔软舒适等优点,在完全浸湿的条件下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仍能保持98%保暖率……”马晓飞自豪地说。但只有马晓飞和他的团队才知道,从理论到成果,从高校实验室到车间生产线,从实验品到机械化量产,背后有多少次失败,多少次“差点放弃”。作为团队一员,生产厂长荣小瑛告诉记者,为了研发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近一年时间里,马晓飞都一头扎在生产一线,带着他们每天重复打样,“次数没统计过,只记得半个车间都是不合格的产品。”最接近成功的那次,样品却在极寒测试中突然结块。看着堆积如山的失败品,年轻技术员蹲在地上抹眼泪,马晓飞却笑着打开笔记本:“来,我们把每次失败的数据连起来看——这不就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吗?”
正是这份坚守,让中国自主研发的保暖材料最终闪耀2022年北京冬奥赛场,更让普通百姓在寒冬里感受到科技的温度。据悉,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我国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匠心传承的星辰大海
匠心传承,榜样的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2023年,马晓飞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工作室已发展为50多人的团队,最小的成员为90后。从跟着企业转型开始,8年时光让马晓飞发生了蜕变。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重点项目7项,参与省级项目11项,获得国家专利153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江淮杰出工匠等。同时,自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马晓飞已带徒500多人,培养带徒名师1名,技师1名,高级工63人,中级工11人,初级工116人。带动就业1000人,培养了一大批技能人才,让匠人精神薪火相传。
从青丝到白发,这位“跨界工匠”用半生诠释:真正的创新不在云端,而在工厂的每个细节里,科技成果的价值,最终要由老百姓的笑脸来丈量。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