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星,男,回族,1982年1月出生,农工民主党党员,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青海省肿瘤医院)肿瘤放疗二科副主任医师。2021年,他荣获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拔尖人才称号。
量体裁衣 定制放疗方案
在长达16年的临床工作中,他始终坚守“医者父母心”的信念,急患者所急,忧患者所忧,想患者所想。他勤勉尽责,刻苦钻研,以真心与大爱致力于成为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赢得了无数患者的赞誉和同事的好评。
对于马敏星而言,与放疗科的结缘似乎是一种“命中注定”。在中学时期,他就对物理和生物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外科医师备受追捧的年代,他意识到,除了使用有形的手术刀为患者驱除病魔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手术刀”——射线。放疗科的“抗癌神器”,正是由一束束高速运行的X射线、电子束和质子等构成的。放疗过程中,这些射线穿透体表,直击病灶,对恶性肿瘤细胞进行“定点清除”。马敏星为每位前来就诊的放疗患者“量身定制”放疗方案。他反复研究患者的影像检查资料,在放疗科系统中精心设置定位、照射和防护的“光线处方”。
“放疗科患者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在整个肿瘤治疗过程中,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便是我们放疗医生。虽然放疗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射线也会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如放射性肺炎、放射性皮肤损伤等。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患者的状况,既要细心,更要关心。”这是马敏星对每位转科医生、研究生必定叮嘱的话。
温暖关怀 铺就康复之路
马敏星每天都能目睹和感受到恶性肿瘤给患者带来的恐惧、不安、痛苦和绝望。他经常说:“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临床技能,更要以同理心和同情心去关注患者的身心需求,给予他们全方位的支持与慰藉。”
2020年,一名45岁的男性患者被确诊为中晚期小细胞肺癌。当时,患者的女儿正准备迎接高考,患者紧紧拉着马敏星的手说:“大夫,我女儿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您能让我活着看到她考上大学,我就心满意足了。”考虑到很多此类癌症患者在5年内会复发并出现脑转移,马敏星为患者制定了放疗、化疗和预防性脑照射的综合治疗方案,最终患者成功治愈出院,多年随访均未见复发。六年后的一天,马敏星在街上偶遇这名患者,他高兴地说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并顺利找到了工作,还谈了男朋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精益求精 提升诊疗水平
“要做一名好医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临床本领。”马敏星常常这样教导科室的年轻医师。尽管他平时工作繁忙,但他仍能挤出时间阅读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他注重团队协作,建立了由医师、物理师、技师、护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专长,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马敏星带领团队开展了放疗与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申报了国家、省、厅、院级科研立项十余项;发表了科研论文20余篇。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