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群英荟萃 > 罗春平

罗春平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与国际合作科科长

  罗春平,男,1981年9月生,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与国际合作科科长。2001年,退伍返乡的罗春平成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巡护员。24年来,他用脚丈量王朗的每一寸土地,每年野外工作超过320天,累计巡护里程达4万余公里。他日夜追踪大熊猫足迹,在岷山区域首次监测到雪豹影像,先后参与40余个科研项目、更新70余种物种信息,被称为王朗“行走的百科全书”。罗春平曾荣获“四川好人”等荣誉。

  从保家卫国到巡山护绿

  王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2001年,不到20岁的罗春平告别军旅生活,返回家乡,迈进了面积32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50米的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了一名巡护员,这一干就是24年。

  巡护员的工作职责包含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巡护、反偷猎和反采集等。罗春平和他的队友需要背着重达几十公斤的装备,对区域内20多条相对固定的路线进行巡护,每年至少要走四次,总监测里程达280多公里。罗春平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深山老林,换来了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海量珍贵图片视频,1000余个大熊猫嗅味标记点,还有很多珍贵的野生动物数据。

  巡护之路并非坦途。跋山涉水、经历危险是常有的事。2012年9月,在第四次大熊猫摸底调查中,罗春平带领10多个调查队员到康定孔玉乡野牛沟进行大熊猫摸底调查。行进途中需通过一处高约8米的悬崖,当罗春平踩上悬崖边的土块时,瞬间仰面滑倒,整个人向崖下迅速坠落。在坠落的地方有一根高高的树桩,罗春平本能地用双手抱住头往一旁倾倒。虽然他的身体避开了树桩,左脚却被树桩穿透,鲜血淋漓。队员们赶过来救援时,他已无法站立。后经诊断为左脚契骨断裂,一处骨折、两处脱落。出院后,医生建议至少卧床静养4月,然而,他心系保护区的红外线相机,只休息了不到2个月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从“野保新手”到行家里手

  2016年,罗春平率队在青海实施海西雪豹项目和大熊猫栖息地大型食肉动物两年野外调查。通过调查,荒漠猫、香鼬、石貂等新的物种被记录,但目标物种雪豹却毫无影踪。面对团队质疑,罗春平走访村民,认真复盘此前的调查方法。鉴于雪豹主要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域,且常常是细碎的流石滩、陡峭的裸岩,罗春平提出将“样方法”调整为“样线法”,以海拔段划分特定区域,进行重点关注。他很快将此想法汇报给上级领导,考虑保护区项目资金有限,为了争取支持,他主动放弃自己的补助。

  在罗春平的努力下,2020年王朗将高山动物调查正式纳入保护区常规监测,由罗春平带队在海拔4000米以上、约1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架设红外相机34台。2021年9月,5台红外相机监测到了雪豹的身影。2023年6月开始,罗春平团队扎根岷山中段平武、九寨沟、松潘、若尔盖四县开展雪豹调查,不仅采集到雪豹的影像和生物检材,还监测到藏原羚、狼、狍、马麝、猞猁、荒漠猫等物种,进一步确定和佐证了这些稀缺物种在岷山中段分布边缘及种群数量,为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如今,罗春平牵头更新保护区物种信息达70余种,是保护区内对鸟类、植物、大型兽类了解最多的巡护员。

  从“守山人”到“自然讲师”

  罗春平的工作远不止于巡护。2013年起,罗春平成功当选为首批自然教育讲师,每年他还会专门挤出时间开展自然教育科普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他将保护区里的动植物、山山水水制作成课件,带着孩子们通过沉浸式的观察,学习自然知识,被孩子们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罗春平已在保护区内开展自然教育实践活动上百场次,还与各大院校合作自然科学论文20余篇,先后在各大期刊上发表,部分研究成果作为文献收藏。

  “以前野生动物是很害怕人的,它们基本不会出现在人类视野内,更别说靠近了。经过多年的保护工作,现在我们能偶遇大熊猫、金丝猴、岩羊等珍稀动物,有时还能来一次亲密接触。这既得益于王朗多年的生态保护工作,更得益于自然教育带给人们保护理念的提升。我希望通过自然教育,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投入到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中来。”罗春平说。

猜您感兴趣

群英荟萃

罗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