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港,男,1975年8月生,中共党员,山东省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船长。从1994年投身祖国水运事业至今,刘建港的足迹遍及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东营港、大连港,是唯一参与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和大连湾海底隧道“三大跨海沉管隧道”建设的安装船长,被誉为“海底绣花”第一舵手。刘建港曾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筑梦:从水手成长为总船长
刘建港来自地道的筑港家庭,他在父亲参建青岛港时出生,于是取名“建港”,寓意传承筑港家风,为祖国水工效力。1994年,刘建港满怀激情地加入了公司的筑港队伍,凭借着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胆识,他从一名普通的船员一步步成长为“起重15”船的大副,后来又担任500吨级的“起重11”船船长。
在刘建港的带领下,“起重11”船成为了山东省港口航道建设的中坚力量,参与了该省95%以上的港口航道工程项目。从青岛港30万吨原油码头的巍峨身影,到董家口40万吨矿石码头的雄伟壮观,再到第29届奥运会青岛国际帆船中心水工工程的精致完美、栈桥的精心整修,这些重大工程和地标性建筑背后,都凝聚着刘建港和他的团队的心血与智慧。
在齐鲁大地那绵延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刘建港的身影无处不在,他披荆斩棘,与风浪搏斗,留下了无数英勇的足迹。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让他拥有了乘风破浪、再挑重担的勇气。
坚守:海底绣花铸就超级工程
“2023年4月19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我们参建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顺利通过了竣工验收。”提及此事,刘建港语气中满是自豪。回溯到2013年,初到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的刘建港,来不及休息就一头扎进深坞,用最短时间将每一根缆绳的方向、受力情况都牢记于心。他秉持着“每一次都当作第一次”的严谨态度,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总结出了一套高效的深海沉管安装方法。
在那段紧张而充满挑战的日子里,刘建港与所有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各种极限考验。最终安装接头的时刻,虽遭遇了险情,但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湛的技术,化险为夷,确保了全部33节沉管顺利沉放对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海上施工的新纪录。
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建设者,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国之重器才得以屹立于世界桥梁建设之巅,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骄傲。
攀登:整装待发刷新中国速度
如果说参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攀登至工程领域的巅峰,那么投身我国北方首条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的建设,便是刘建港在巅峰之上的又一次勇敢“飞跃”。2017年,刘建港挥别伶仃洋的壮阔,转战至大连湾,肩负起大连湾海底隧道沉管浮运安装的重任。
在大连湾这片海域,刘建港和他的团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需要攻克国内曲率最大的沉管安装操作难题。而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更是被冠以施工水域最狭窄、系泊工艺最复杂、安装空间最小、沉放控制难度最大等六项“之最”。面对如此苛刻的施工条件,项目团队没有退缩,而是多次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并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刘建港更是亲自上阵,带领全船的操作手们,以高度的专注和精湛的技术,如同“海底绣花”般精细作业,最终实现了沉管浮运安装的提前圆满完成,他也因此被誉为“海底绣花”的第一舵手。
亏欠:为国筑港把“小家”装心里
在逐步成长为“筑港尖兵”的同时,刘建港深刻认识到“传帮带”的重要性。在其29年的职业生涯中,有近19年的时间都在传授技艺、培养人才,为行业输送了大量杰出的船员。
刘建港深爱自己的家人,但自从担任总船长以来,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安装船这个“大家”,对自己的“小家”陪伴很少,妻子生病、老母亲手术和孩子的重要时刻,他都因工作原因多次缺席。然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了他不断追求筑港梦想、勇争第一的强大动力。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刘建港正以工匠精神和劳模的担当,勇往直前、攻坚克难。他如同一位踏浪而行的航海者,为祖国的海底交通建设铺设出一条条通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