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帆,男,1979年4 月生,云南昆明人,汉,中共党员。业务专长:电影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业务职称:副教授(5级),电影学博士工作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社会职务:重庆市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终审评委、重庆市电影家协会理事、重庆市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青年联合会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影视艺术系系主任等职。从事电影理论与创作简历:一、理论与批评近5年来,分别主持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从商业浸染到文化越界----好莱坞大片与中国式大片的比较研究》、一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创造性破坏——从美国大片到中国式大片的工业与文化分析》和一项重庆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市惠民工程的田野调查和典型意义》等课题研究,是重庆市为数很少的争取到了国家级、部级和省(市)级课题全覆盖的青年电影学者。同时,先后在《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电影艺术》、《现代传播》、《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西南大学学报》等权威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近30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在刚过去不久的2011年,其中我撰写的理论文章《武侠大片怎么了》在《光明日报》8月8日文艺评论版头条全文刊登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中华文明网等数十家网站媒体进行全文转载转发。曾多次受邀参加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中国电影研究中心“国产电影论坛”以及由中国影协主办的“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等国内高规格学术会议,并提交大会报告,部分论文的观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采访刊发,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重视。中国文联官方网站以“专家呼吁加快电影二级市场开发”报道了我的关于一级市场趋于饱和,应该大力扶持和引导电影区县二级市场开发的观点;《光明日报》记者就当下中国影视剧本创作的问题与我访谈,访谈中的相关观点被登载在2011年12月8日的《光明日报》文化新闻版《编剧,如何才能不把事情搞砸》一文中;重庆卫视《财经时间》栏目记者两次分别就“重庆影院发展”和“变形金刚与植入式广告”等议题对我进行,相关节目在重庆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二、创作近年来,我先后担任了武侠电影《密件》、主旋律数字电影《爸爸,我要你活》以及《片警周鑫》等影片的编剧工作,担任了《老刘的婚路历程》的策划,并在反映抗战“下江人”题材的电影《青苔》中担任执行导演。其中《爸爸,我要你活》在北京卫视播出,《片警周鑫》、《青苔》和《老刘的婚路历程》均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青苔》一片获“巴蜀文艺奖”,《老刘的婚路历程》获重庆文艺奖。同时,由本人创作的剧本《七曜·往事》荣获重庆市文联主办的首届重庆市优秀电影剧本征集大赛一等奖。三、所获荣誉:刘帆硕士论文获2004年度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奖,本人被重庆市委宣传部和团市委等联合表彰为第二届“重庆市文化新人”。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