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祎,女,1980年2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辽河油田公司兴隆台采油厂女子采油队党支部书记。李维祎扎根采油一线20余年,把热情奉献给油井,把热爱倾注于产量,把热血挥洒在井场。李维祎率领一支“娘子军”用行动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铮铮誓言。
高擎“铁姑娘”旗帜
李维祎一毕业就来到了辽河,她深爱着这片英模辈出的土地。在潜山大开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她迅速融入到女子采油队这个光荣的集体中,深深被姐妹们唯油必夺、效益必争、红旗必扛的冲天干劲所感染。
还记得2007年,经过几代辽河人40年接力攻关,终于破解了潜山地层的“八阵图”,上亿吨储量维系着辽河油田效益稳产的关键,一场产能建设“攻坚战”的序幕正在徐徐拉开。
“潜山上产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得像老女子队那样拼了命地干。”李维祎暗暗下定了决心。在李维祎的回忆里,那段日子不是接井就是在接井的路上。夺油上产没有条件可讲,只能人等井,决不能让井等人。一人摇30圈绞车,接力赛一样地盘钢丝;分组承包自喷井清蜡,每天光上下爬杆就要几十次;连流程拧螺栓,两三个人一起发力,恨不得把脚插到地里……几个月下来,李维祎就晒得黝黑,瘦了十几斤。
攀产量高峰 迎严冬考验
即使这么拼命地干,还是有人质疑,“这么重要的工作,光靠‘花木兰’哪成?”原来是女同志手劲小,打不好钢丝接头,一到更换自喷井清蜡刮片的时候,就得找男同事来帮忙。
听到“风言风语”,李维祎虽然气不过,但反过来一想,“要想让人家瞧得起,还得靠‘真功夫’说话。”扭头她就截了一捆钢丝,拎到技术大拿那虚心求教。没过多久,一个漂亮的钢丝接头就摆在了大家面前。“有股狠劲儿,这才像女子队的人。”同事们纷纷夸赞起这个不服输的姑娘。
潜山新井大多使用水平钻井技术,复杂的工艺导致接井周期过长,潜山独特的裂缝油藏又极易受钻井液污染。为缩短油井投产准备时间保护油层,李维祎翻遍国内外论文,仔细分析接井环节,向作业区交出了利用钻井设备,提前下好替喷钻井液管柱的合理化建议。此举将新井平均投产时间由半个月缩短至5天,产能建设得以全面“提速”。
李维祎没日没夜地冲在生产“第一线”,替喷泥浆接新井、调整抽油机平衡块、扛管线连流程,这些连男人都觉得吃力的重体力工作,她始终坚持事事冲在前、样样不拉空,以“只许人等井、不许井等人”的高标准执行力赢得了所有同事的赞誉。
2022年2月1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来袭,李维祎望着窗外黑压压的乌云怎么也坐不住。接到当班员工打来的“求助”电话后,李维祎迎着飘飘扬扬的雪花,骑上自行车迅速赶往井场,经过仔细排查,埋在地下的管线弯头冻堵了。她一边让员工提升水套炉火,一边用镐头刨冻土,手震麻了、胳膊酸了也咬牙坚持不松劲。给弯头浇上两壶热水,“咕噜”一声,松动的冰块被吹到了水套炉里融化了。她不顾漫天风雪又取来毡布,给管线严严实实地穿上“棉衣”。干完这些活,地上的积雪都已没到脚脖。由于出汗受凉,李维祎当晚就发起了高烧,又害怕去医院耽误工作,她硬是靠大把吃药挺了半个来月。
她把党旗插在攻坚克难第一线
2017年从老队长接过女子采油队队旗那一刻起,李维祎坚定地扛起了辽河油田唯一女子采油队党支部的大旗,承载前辈们的荣誉与希望,继承“创业不让须眉 传承追求卓越”的队训,把女子采油队打造成标杆党支部。面对兴古潜山区块初期产量高、后期递减快这一难题,她把党旗插在攻坚克难第一线,将生产经营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提出“高产井精心呵护,中产井细心管理,低产井精细挖潜”分类管理方法,开展责任产量项目化,将产量指标具体落实到每口井、承包到每个党员身上,鼓励全员向单井管理要效益,向挖潜措施要效益。
“没有半世纪历届女子采油队队员的执着奋斗,没有辽河同事多年的鼎力支持,我这点微薄之力,又能做出什么成绩呢?”面对荣誉,李维祎始终保持谦虚的心态,不断与其他央企先进单位深入交流,探索如何促进支部工作再提升的新方法、新路径。
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