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阳,男,1989年10月生,天津旺达文博展具有限公司职工。他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静海乡土文化,积极参与碑刻抢救性保护工作,搜集保护古碑刻20余块,并将文庙石碑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他发现并保护多处遗址,为静海历史文化留下宝贵财富。他设计建设农耕文化园,布置摄影展,参与筹备建设纪念馆,创新传承方式,提升文化软实力。他通过自媒体和参加文化盛会等方式,广泛传播静海历史文化,厚植爱国爱乡情怀。他协助完成口述史著作,辑校诗集,为静海文献整理工作做出贡献。
以文化人、勤勉尽责,做静海历史文化的“守护者”。
十余年来,他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勤勉担当,对静海人文历史进行抢救性挖掘和考证,为静海历史文化留下一颗颗宝贵的种子。一是参与碑刻抢救性保护工作,历经多年,不辞艰辛,搜集保护散落在各地古碑刻20块,其中记录涉水勘探抢救石碑经历的《静海水下考古新发现》发表在公众号“我的静海”;二是积极投身碑刻研究,在静海文庙石碑研究方面很有突破,先后搜集保护文庙石碑7块,并将关于文庙建筑规制变化及祭孔礼仪等有关记述整理在《静海文庙碑刻集成》中;三是发现遗址并参与保护,2019年,在张官屯村附近发现三块带有铭文的残砖,后捐给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队,最后根据考古成果及三块残砖铭文出具考古报告,最终张官屯窑址从区级文保单位被升级为天津市级文保单位。2024年初,据收藏的日军侵华战报内容,经现场踏勘,找到保存相对完整的抗战建筑遗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正进行调查保护。2024年8月,据烈士后代提供线索并经现场踏勘,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青砖房,是抗战时期我党交通联络站,已报第四次文物普查小组,有望为我区新增一个文保单位。
以文兴业、履践创新,做静海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他充分发挥乡邦历史文化作用,以文润城提升本地软实力,融合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文化传承和乡村发展上善作善成。一是设计建设西塘庄园、春光农场、赵官屯三座农耕文化园,并使之成为讲解传承农耕文化的平台,目前已为6000余中小学生讲解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二是布置静海小城故事摄影展,“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用历史照片展现静海社会发展全貌,参观人次达万余人次。三是参与筹备建设根治海河纪念馆,传承“听党指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牺牲一代人换来代代安”的根治海河精神。四是首创春节期间静海祠堂巡礼活动,传承美好家风,吸引众多人员参与,引起良好的社会效应,该活动2021年被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公众号报道。五是依托静海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积极为中小学生搭建乡邦文化传承平台,将优秀乡贤历史文化送到学子身边。
以文润城、博学广识,做静海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弘扬历史文化,厚植爱国爱乡情怀。一是立足自媒体,公众号“我的静海”介绍静海历史文化,共推出176期,其中历史照片1000多张,文章字数约50万字,总浏览量超过百万人次。抖音号及微信视频号“静海文博人李佳阳”至今共推出200多期视频,总时长11个小时,脚本字数约25万字,采访人数约百人。并在“你好天津·爱拍静海”网络短视频中荣获大赛三等奖;二是参加全国各类文化盛会,宣传静海历史文化,2024年5月10日,受邀参加由中共天津市宣传部指导、天津市全民阅读办公室主办的“海河名家读书讲堂”的讲座活动;三是协助冯俊友老先生完成口述史著作《静海纪事》,本书内容为记载日军在静海犯下的滔天罪行。共走访了静海384个行政村,采访500余人,全书21.9万字。全书在本人公众号《静海文艺》有连载。四是辑校诗集《静海诗钞》由天津市问津书院出版,填补静海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主持组织静海文献整理工程,并参与点校自明朝以来静海先贤诗集25种,其中12种已经由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编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并举行了隆重的发布仪式,提升及展现了静海深厚的文化底蕴。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