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全翠,女,1981年6月生,南京市浦口区石桥小学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她的人生曾因一场大病而突然改变,但面对病魔,兰全翠没有退缩,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坚强而又美丽的乡村教师形象。
兰全翠小时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人民教师。师范毕业时,她毫无怨言地选择去了乡里最偏僻的一所村小学——石桥小学。父母和朋友都不理解她,但她认为那里才是最需要她的地方。从1999年毕业工作到现在,她就一直站在这块讲台上,用她的话来说,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她就是幸福的,“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是无邪的,所以和他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的心灵也能受到升华,我希望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看到他们的进步,我也会非常开心。”
2002年秋,她的父亲被确诊为“鼻咽癌中晚期”,在医院接受放疗和化疗。她不愿因此而耽误学生的学习,每次只能利用双休日去看望父亲;2003年下半年,她渐渐发现自己全身无力,连爬楼梯都感到很吃力,2004年初发展到了吃不下任何东西的地步,去医院看病医生告诉她严重贫血,血色素还不到正常人的一半,建议她住院观察治疗,但考虑到还有那么多学生需要她,她就只配了一些补血药回家了。回去以后,身体还是不见好转,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她再次去了医院,这次她被诊断为患有“尿毒症”。面对如此残酷的事实,令她窒息,加上父亲的医疗费用,本来就很贫穷的农村家庭,早已是债台高筑。不得已,她决定放弃治疗。
后来,媒体、社会、学校被她的事迹感动,多次为她举行了募捐活动,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在大家的帮助下,兰全翠顺利地完成了肾脏移植手术。出院以后兰全翠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申请回学校上课,“我应该和他们零距离接触,我应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说。于是,就在那年,兰老师又重新站到了讲台上,这一站,就再没有休息过。
病后归来的这几年中,虽然每天都要吃药,她从不把自己当病人看待,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她在三尺讲台上,继续实践着自己当初的梦想,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每次新学期开始,每接到一个新班,兰老师就能在短短的几天内准确地叫出全班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兰老师深深地懂得现代教育应当是情感教育、爱心教育,她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努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亲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笑对每一个孩子。
她说:“虽然生病这件事我无法改变,但我仍是一名数学老师,我应该让自己更出色些”。在新课程改革中,她积极探索,刻苦钻研,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共同研究。她和同年级的老师开展集体备课,经常和他们在一起磨课、研课。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已记不清有多少夜晚在灯下备课。她在数学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提倡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
在工作之余,兰老师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志愿服务的活动当中。为了帮助更多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她成了浦口区法院的一名“合适成年人”,以便在诉讼过程中了解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犯罪原因,并对其进行安抚和教育。为了帮助更多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她还成了石桥小学的一名“爱心妈妈”,利用自己原本休息的时间帮助那些留守的孩子去体会更多的亲情与关爱。
兰全翠老师,正是用这些平凡的行动向人们诠释了平凡中的不平凡,让我们体会到了平凡中的感动。身为人师,视讲台为生命;面对疾病,坚毅刚强,乐观从容。在纯净的童心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人生旅程里点燃烛光里的青春!2012年,兰全翠获得“第十一届南京好市民”荣誉称号。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