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冯军

冯军

  每当你来到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娱乐城大型乡土文化宣传橱窗前,总能看到许多市民在全神贯注地阅读专栏,有的还在摘抄该专栏中《江南文化报》上的精彩内容。这个专栏和《江南文化报》是谁创办的呢?他就是前洲街道有名的文化义工、退休教师、“江南文化社”社长冯军。

  冯军今年71周岁,原是高中语文高级教师,从教近40载,当过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政教处主任、县杂文学会秘书长。1994年调政府工作,历任成教校长、老年大学校长等职,其间还担任过高校文科客座副教授5年有余。在惠山,在无锡,在江苏,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执着的酷爱文化事业的文化达人和无私奉献的教育达人。冯老师常说:“我矢志终身学习,收获知识,投身教育,回报社会,服务人民。人生有夕阳,事业无黄昏。”而他也确确实实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乐当“文化义工”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10多年前,冯老师告别讲台,即自费数万元在市镇租借200平米房屋创办了“江南文化社”(原名前洲镇文化服务社),为社区居民义务进行文化宣传服务。他潜心著述,创办了《江南文化报》(即微型民报),他的《江南文化报》短小精悍,受众面广,每期印200份免费发放给当地老百姓阅读,是无锡的“文化义工”的典型。2008年6月“梅里诗社”迁入该社,他兼任“梅里诗社”副社长。同年10月,“江南文化社”融入了街道文体站。我国著名学者、红学大师冯其庸教授看了他的《江南文化报》深受感动,欣然挥毫为该社题写了社名和报名。

  冯老师平时烟酒不沾,生活俭朴,要去外地开会时,他总是自备开水和干粮。在他的报社,所有的家具、床铺都是老款式,还经常能在他的报社里拿出一样十几甚至是二十几年前的东西,或是一本笔记本,或是一支钢笔。在报社的墙壁上挂着一把一米多长的扁担,那是他年轻时候去南京求学时用的,每次去南京的时候,他挑着扁担,一边是生活用品,一边是书籍。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求学的不易,使他更加珍惜现在的一切。

  如今,经过10多个春秋的苦心经营,冯老师的“江南文化社”已拥有藏书近10000册,常年订有各类报刊近10种,累计已向社会各界免费提供阅读(含借书)报刊、各种咨询、学习辅导等20000余人次。为社区义务出版乡土文化宣传大型专栏33期,出版《江南文化报》79期,向上发稿录用500余篇,各类获奖近30次,其中3次获国家级一等奖。尽管离开了讲台,但是冯老用他另一种方式在延续着讲台上的精彩,用笔践行着终身服务人民的诺言。

  针对时代快节奏,读书有滑坡的现象,冯老师在努力读书办社办报的同时,主动送文化,至今已向大中小学生、社会各界人士赠书近10000册。他还向汶川地震灾区、贫困大学生及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近3万元。在他的热忱帮助下,北方民族大学冷雪、南京理工大学张铭刻等10多名贫困大学生、研究生先后完成了学业与实习、就业。一位在《江南文化报》社实习的南京财经大学新闻系大四学生唐雅雯激动地说:“冯军社长犹如指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在学习中,他培养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我,不要哭泣与自卑,要做生活的强者,使我懂得人生价值。”

  2002年12月,无锡市惠山区文体局授予《江南文化社》“优秀读书家庭(社)”称号。2006年8月24日,无锡市文化局命名该社为“文化开放户”。2008年10月,他个人被江苏省评为“读书明星”。2013年,冯军被评为“无锡好人”。这些年来,无锡教育电视台、《无锡日报》、《惠山新闻》、《无锡老园丁》都为他做了相继报道。

    猜您感兴趣

    身边好人

    冯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