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可以改变许多人的生命轨迹,也可以改变一个社会生态。
2012年8月1日傍晚,带着徐州父老乡亲沉甸甸的关爱,徐州市丰县华山镇杏花村11岁心脏病男孩张陆云坐上了开往北京的高铁,两个多小时后,他将来到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全国最具权威专家的会诊与手术。张陆云,这个靠捡垃圾照顾八旬养父的农村孩子,之所以迅速得到了社会关注与救助,正是缘于徐州广播电视台“周行一善”爱心团队的一次爱心行动。
张陆云是幸运的,而他正是徐州广播电视台《第一百姓》爱心团队成立8年来救助的2130人中的一位。
8年,800余万来自民众的善款,2130个有尊严的生命。
在这不同凡响的8年里,《第一百姓》爱心团队,坚守了一份责任,创造了一个模式,铸造了一张闪光的情义徐州的城市名片。
8年来,《第一百姓》爱心团队开启了独具徐州广电特色的公益之旅,这样的旅程色彩斑斓,那是属于广电人独有的色彩:有绿,有红,有蓝……
希望的绿:关爱生命,撑起尊严
绿,是生命,是润物细无声的爱,我们用它绵延希望……
2004年11月6日,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不期而至,将世界装扮成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可是在邳州燕子埠镇,父母长年卧病在床,有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13岁的小金花,积雪却正在压垮她的求学梦。获此消息,《第一百姓》(当时栏目名称为《生活110》)记者第一时间赶到邳州,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窝棚里,记者见到了品学兼优的小金花,给她送来了文具和食品。就是在这样一个随时可能被积雪压塌的住处,床前的一串手折的纸风铃,寄托着小金花的梦想。第二天一篇名为“贫寒寻常事,心中有彩虹”的报道在徐州电视台播出,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引起极大社会反响。市民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短短几天时间,在爱心人士资助下,小金花重新回到了校园,小金花家的危房也被推倒重建。
一声爱的呼唤,竟然可以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小金花的故事让徐州广播电视台领导敏锐地意识到,爱心需要传递与培育,而扶贫助困更是作为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在台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在徐州广播电视台的首个民生新闻栏目《第一百姓》中成立了专门的爱心团队,这个团队组成人员相对固定,他们中有专职的策划,有资深的记者和摄像,专职负责公益活动。2004年11月中旬,一个常态进行,旨在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爱心工程——“爱心救助乡镇行”喷薄而出。《第一百姓》爱心团队甚至提出了一个强大的梦想:不让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爱心救助乡镇行”每月走进一个乡镇,救助20—50名贫困孩子,每人资助500元以上的助学资金。
8年来,“爱心救助乡镇行”先后走进了徐州的80多个乡镇和学校,共募集善款672万元,面对面资助了1866名贫困孩子,《第一百姓》爱心团队当初的梦想正在一点点变化为现实。
继“爱心救助乡镇行”之后, 2010年12月,《第一百姓》爱心团队联合徐州市慈善总会又推出了一个固定的节目版块“周行一善”, 每周关注一个困难家庭,每个家庭都会获得至少5000元的现金资助。“周行一善”是对“爱心救助乡镇行”的进一步拓展和补充,这种拓展与补充,将公益的周期由一个月压缩到一周,而相关的宣传与报道则覆盖到每一天。 “周行一善”开播两年来,共募集的善款已达200多万元,已救助了110多个困难家庭。
温暖的红:8年坚守,爱火燎原
红,是火,是一面火的旗帜,我们用它汇聚真情,风雨同行……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