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涛,男,44岁,坊子区人,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潍坊市预防医学会第一届感染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急诊急救及传染病防治工作22年,具有较高的急诊急救和传染病防治业务能力,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个平常的午饭时间,坊子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正上演着惊心动魄的一幕。
救护车呼啸而至,刚刚从恒安热电厂接回来一名心跳骤停的病人。陈海涛满头大汗的从救护车上跳了下来,大声呼喊:
“继续心肺复苏不要间断!”
“病人室颤,立即进行电除颤!”
“上呼吸机!”
医生、护士一拥而上,抢救室内,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陈海涛擦着面颊上流下来的汗滴,大口喘着粗气,面色冷峻,双眉紧蹙,眼睛紧紧盯着心电监护仪。
接替他胸外按压的两名护士,显然都已经筋疲力尽,可监护仪上的心跳曲线仍旧断断续续,时有时无。
“陈主任,我们还继续抢救吗?按压三十多分钟了,心跳没有改善,我看够呛了……”
“不行,下这个结论还为时过早!病人脸色较来时有所好转,虽然心跳时有时无,但是还没有一直呈直线状态,说明病人还有一丝生命迹象!你闪开,我来!——快!打电话请心内科大夫来会诊!”
心内科两名大夫查看病情后,遗憾地表示病人存活的几率太小,同事关切地叮嘱他:“涛哥,别费劲了,这种病情抢救成功的几率不到1%,即使成功了,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遗症,何况已经出现大脑损伤,很可能会成为植物人,家属也不愿出现这种情况,你就别较真了。”
“扯淡!”平日温文尔雅的他突然暴怒了,声音明显提高了几分,“病人的瞳孔已经从扩散开始收缩,脸色也开始红润,还有生命迹象,你让我放弃?他年纪不过四十,肯定有老小要照顾,不尽全力救,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吗?”
“心肺复苏一直没有中断,6分钟黄金抢救时间没有错过,他有可能会活过来的!”陈海涛不顾别人的劝说,在别人的摇头中继续他的心脏按压。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又坚持了一段时间,病人的情况果然越来越好,瞳孔完全收缩到了正常状态,心脏终于恢复了跳动。甚至偶尔出现了自主呼吸,看到这种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急性脑血管病,他又亲自捏着人工气囊,不顾CT射线对自身的损伤陪病人进行了一次脑部和胸部CT扫描。病情稳定后,他再次恳请心内科的同事把患者收进了重症监护室!两天后,重症监护室传来喜讯,病人神志清醒,病情稳定,而且奇迹般地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20余年的急诊工作,黑白颠倒,导致他积劳成疾,患下了腰痛的毛病。直到疼痛到不能下床,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的腹主动脉瘤已经发展到了不得不立即手术的程度。术后三个月身体刚有好转,他就再次踏上了繁重的工作岗位,没想到不到一年时间,他又不得不再次住院——心脏血管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狭窄和梗死。首次手术因准备不充分而失败,不得不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心脏放置了4枚支架。院领导为了照顾他,让他换岗到了相对轻松一点的综合科工作。
然而,术后才几个月,就发生了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院召开紧急专题会议讨论应对,陈海涛接到通知后,刚刚下班的他顾不上回家,就扛起了感染性疾病科的重担,投入到了抗击疫情最前线的战斗。从医院决定扩建隔离病房的那一刻起,他已经做好了时刻“冲锋陷阵”的准备。超负荷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考验着他的身体,这也是家人最不放心的一点。他深知自己随时会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出现“零距离”的接触,风险不可预知。但他没有半点犹豫和退缩,跟他的同事一起参加一线的值班、接诊发热病人,下班之余还有大量的其他工作需要他亲自协调报告,可谓是废寝忘食。为了减少上卫生间的次数,他在进病区值班前尽量不喝水、不吃东西。防护用品稀缺,一个基本的防护口罩他都是消毒后反复使用。妻子实在看不下去,就把自家买的口罩给他戴上。
在隔离留观病房,他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辛苦繁重的工作,也不是对病毒的恐惧,而是发热病人的思想工作。记得一位有武汉经历的发烧患者住院了。可是因为恐惧不愿配合检查,陈海涛就反复耐心地说明病毒危害性和隔离住院观察治疗的重要性,多角度来说服她,同时还以精心的护理来感化病人,尽可能满足其所需,送饭送水到床旁。在程之田院长和医疗部赵中春主任的带领下,院专家组成员分两批到病区对病人进行了会诊,一直到凌晨三点,才为该病人明确了诊断,排除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经过一系列积极的治疗和护理,病人现已完全康复。
曾经家人问他“你这样拼命到底是图什么?”他笑着回答:“图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古人云‘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苍天眷我,以医者身份为患者点亮一盏灯”。目前,陈海涛同志仍和其他医务人员一道,冒着生命危险默默地在“新型冠状病毒”的一线工作着,履行医者的职责。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