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合提古丽·托依兰,女,哈萨克族,1966年11月生,新疆博州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农五队职工。27年前,面对患有先天脑性瘫痪的弃婴,巴合提古丽·托依兰动了恻隐之心,将他抱回家抚养。巴合提古丽·托依兰日夜操劳,精心呵护孩子成长,用超越亲情的大爱奏响了一曲生命赞歌。
心存善念 收养脑性瘫痪弃婴
巴合提古丽·托依兰见到巴合提亚,是在1997年4月18日,那年她31岁。彼时,从精河县嫁到乌苏市4年来,巴合提古丽·托依兰与丈夫已有了一个女儿。家里靠着丈夫打零工过活,一年到头省吃俭用也落不下几个钱。听说有人在乌苏市民政局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她便也想碰碰运气,一大早直奔民政局。
踌躇之际,民政局门口响起啼哭声。巴合提古丽·托依兰停下脚步,应声望去,只见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怀抱婴儿来回踱步,婴儿啼哭不止。她不自觉地走上前去,在交谈中得知,男婴还未满半岁,出生不久便被遗弃在当地医院的卫生间,襁褓中只有一张写有出生日期和“希望好心人收养”的纸条。
母爱的本能让巴合提古丽·托依兰心生怜爱,她小心翼翼地抱过婴儿,轻轻安抚着,婴儿很快停止了啼哭。她这才仔细打量起来,婴儿白白胖胖,十分讨人喜欢。“孩子一直没人领养,我们只能轮流照顾,如果你愿意,可以暂时带他回家。待家人同意后,再来办理领养手续。”工作人员的一番话,让巴合提古丽·托依兰心头一动,她抱紧婴儿连连点头。对于领养孩子,丈夫有些不情愿。家里没有固定收入,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如何是好?但在巴合提古丽·托依兰的一再坚持和劝说下,丈夫终于点了头。
难以割舍 独自挑起重担
夫妻俩给孩子取名“巴合提亚”,哈萨克族语寓意着“幸福”。可惜好景不长,巴合提亚时不时出现眼睛上翻、哭闹不止等异样,经医生诊断,他患有脑性瘫痪。“脑性瘫痪是什么病?巴合提亚怎么就患上了呢?”夫妻俩有些诧异,这是他们听都没听过的病。更让人绝望的是,医生说这病不好治,一般活不过18岁。这话犹如晴天霹雳,让巴合提古丽·托依兰慌了神,她顿感天旋地转,瘫坐在地上失声痛哭。
巴合提亚确诊为脑性瘫痪后,考虑到巴合提古丽·托依兰家的实际情况,乌苏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建议她放弃领养。深夜,农家院昏黄的灯光下,夫妻俩久久未眠,丈夫紧锁眉头。她眼眶泛红,坚定地说:“孩子已经被抛弃过一次,不能再被抛弃了!”
由于在抚养问题上意见不合,夫妻俩的感情在长期的争吵中消磨殆尽。在巴合提亚6岁时,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后,巴合提古丽·托依兰在乌苏市居无定所,无奈之下,她带着一双儿女颠簸近200公里路程,投奔在精河县八家户农场的弟弟。当时,不少亲朋好友好言相劝:“你日子过得这么难,没必要苦了自己”“放弃收养这孩子吧,总会有好心人照顾他的”……逐渐长大的巴合提亚,已经与她十分亲密。母子的情分难以割舍,巴合提古丽·托依兰下定决心,再累也要咬紧牙关把孩子拉扯大。
无怨无悔 亲情超越血缘
由于没有自控能力,巴合提亚大小便失禁是常态。巴合提古丽·托依兰没有丝毫嫌弃,没有钱买尿不湿,她就动手做尿布,脏了就洗,洗了再用。巴合提亚小小年纪就疾病缠身,先天性运动发育迟缓……当其他孩子快乐地奔跑、嬉闹时,他却连站立都无法做到。这让巴合提古丽·托依兰忧心忡忡,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办?
为了让孩子顺利融入社会,巴合提古丽·托依兰坚持给巴合提亚做康复训练:不会站,就循序渐进教他扶物保持平衡;不会走,就牵着他的手反复引导……在她的搀扶下,巴合提亚尝试用脚尖着地学习挪步,但成千上万次机械式的练习,让他几近崩溃,常常大声叫喊,手扯衣领宣泄情绪。但巴合提古丽·托依兰始终陪在巴合提亚的身边,给他安抚、拥抱和鼓励。从一言不发到能听会说,从蹒跚学步到跌跌撞撞行走,母子俩就这样熬了过来。
巴合提亚10岁时,竟奇迹般地学会了走路。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巴合提古丽·托依兰家的情况后,热心地给她介绍了一份环卫工的工作。工作时,她把巴合提亚带在身边,寸步不离、风雨同行,寒冬酷暑,清街扫巷从不缺勤。
冬去春来,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女儿努尔古丽·居满很争气,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家乡的特岗教师。前些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一家三口住进了50多平方米的生活保障房,母子俩享受到低保、残疾人补贴等政策。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邻里乡亲看在眼里,也都替她感到高兴。如今,人们时常在街头巷尾看见一对母子,相伴着外出散步,逐渐拉长的身影交织又重叠,一如27年前的那个春天。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