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祖顺,巴东县清太坪镇郑家园村8组村民。
“红旗渠啊红旗渠,你的出现很惊奇,现在政府把它建设成了红色旅游区......”1月24日,家住巴东县清太坪镇郑家园村的谭祖顺老人打起快板,讲述的是在巴东海拔千米的悬崖峭壁间,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日夜流淌,这条犹如挂在绝壁上的“天河”,被人们称为鄂西深山中的“红旗渠”。
“绝壁天河有秀丽险峻的自然风光和前辈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英雄气概,构成了天人合一的奇迹。”谭祖顺年轻时参与了“绝壁天河”的修建,那段红色的艰苦岁月让老人至今难忘。
“绝壁天河是60年代人工建造的饮水灌溉渠,全长28公里,其中有17.5公里全部在悬崖上,宽2米,深1.5米。”这条滋养当地百姓,彰显自强不息精神的绝壁天河,起初并不为人知晓,谭祖顺成了为数不多的“知情人”。
“绝壁天河”位于巴东县清太坪镇至宜昌市长阳县之间,历经10多年建设而成。水渠紧贴峭壁,依山就势,蜿蜒数十公里。目前,这条绝壁天河仍清流涓涓,水流不息,滋养着沿线的村落人家。
据谭祖顺老人讲,他曾4次上山参加引水渠的修建,最长的一次长达三个多月没有下山,吃住统一在连队。“那个时候修水渠蛮困难,没有挖掘机,没有公路,没有机械设备,都是靠人工,需要在接近90度的悬崖绝壁上开凿一条通道,有的地方,还有数百米的隧道,炸药也是硝铵炸药配制而成的。”
四十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当年绝壁凿渠、悬崖引水、改天换地的人们,大部分已不在人世,他们并没有为这条恩泽后世的水渠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如今,随着绝壁天河旅游开发的推进,从2015年至今,谭祖顺多次为省、州、县各级领导、媒体记者、旅游团队、机关团体讲解修建绝壁天河的红色历史,老人成了绝壁天河的义务解说员。
“我耐得活一天,我一定要为党为人民,做出我应有的贡献,只要用得上我,我就必须参加”。 为了更好地传播绝壁天河红色文化,谭祖顺老人翻阅了大量书籍,加上自己修渠时的亲身经历,写下数千字的《绝壁天河》解说词。
只要游客需要讲解,老人从不推辞。虽说老人做的是公益事业,可时间长了,老伴儿卢祖翠还是有些许怨言。“家庭的事,他一直没管过,都是我一个人承担,他全部沉迷在这条水渠上。”
谭祖顺老人不仅在绝壁天河的宣传和保护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他也时刻关注村里的发展,争取资金,带领大家一起修路,将村里的公路硬化成水泥路,老人以自己的行动赢得村民的尊重和信任。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从未想过“退休”。
“我已经77岁了,开发这个地方不容易,项目引到这里来了,我只要耐得活,那我一直要帮忙把它走出头,走下去。”谭祖顺老人讲解的是艰苦奋斗的修渠历史,传递的是敢为人先的奋斗故事,传承的是无私奉献的绝壁天河精神,换来的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变化。
猜您感兴趣
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