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文化艺术 > 刘永周

刘永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腾冲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刘永周,男,1944年11月生,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固东镇居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腾冲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周自幼学习皮影制作与表演技艺,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皮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他创新皮影戏表演形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创作新剧目,推动皮影戏走向国际市场。他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培养年轻传承人,传播皮影文化。

  刘永周曾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等荣誉。

  光影之下 数十年初心未改的坚守

  自幼时起,刘永周便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潜心学习皮影制作与表演技艺。从最初的一刀一凿,到后来的精雕细琢;从生硬的动作模仿,到声情并茂的演绎,他在无数个日夜中反复练习、琢磨,不畏严寒酷暑,专注于皮影靠子的绘制,渐渐赋予了皮影鲜活的生命。

  1977年,皮影戏班的恢复政策尚不明确,刘永周怀揣着对皮影戏的热爱与担当,全身心投入到戏班的重建中,近半年时间,他日夜赶制近百笼靠子,让刘家寨的皮影戏再次在夜晚的灯光下焕发生机,吸引了无数村民前来观看,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是对他坚守与付出的最好回报。

  如今,他率领的刘家寨皮影剧团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刘永周创作的各类皮影靠子也成为颇受喜欢的民间艺术品,有些甚至漂洋过海,为外国友人喜爱和收藏。

  从“手艺人”到“创艺人”

  1996年,云南省委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口号,为皮影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刘永周开始大胆尝试对腾冲皮影进行改良。他将皮影戏的幕布从传统的1.67米扩大到3.7米,把最大只有30多厘米高的“靠子”增大到70多厘米,并称之为“云南大皮影”。在人物造型上,他吸收影视剧中特型人物造像的精华;在色彩运用上,借鉴中国工笔画色彩,使靠子的构图、着色更加完美,图案雕镂更加精细,线条更加流畅,整体形式更加华丽严谨。

  同时,刘永周不仅把腾冲民间故事《大救驾》《翡翠传说》等创作成皮影戏。同时,为了能更好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还创作了《税缘结义亲》《军民鱼水情》《龟与鹤》等新剧目,并开始为皮影戏打上字幕,使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为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探索新形式。

  “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为了让皮影戏适应现代社会,刘永周积极探索文创之路,制作版画皮影靠子,与旅游公司合作创作新剧目。他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参加各级比赛会演,不断吸收其他地方皮影戏的优点,丰富腾冲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为了扩大皮影的影响力,刘永周不仅把家传的独门绝技传给了许多外姓弟子,甚至于慕名而来的爱好者,他也悉心传教。

  2007年,“永周皮影制作室”在腾越古镇挂牌成立,工作室集制作和销售于一体,先后培养了20余弟子从事皮影事业。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成立“永周皮影馆”,一方面以腾冲皮影戏的传统制作工艺和表演艺术为背景,大力培养制作皮影工艺品和表演皮影戏的年轻传承人,并为演员和艺人提供场地和条件,新老结合,开设专业表演戏院。一方面打造最新的皮影展现形式——4D皮影,并编写出《腾冲往事》等全新剧本。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并学习非遗,感受皮影的独特魅力,刘永周邀约戏班骨干组建“皮影传承”志愿服务队,以文化为媒,通过“皮影+文明实践”的形式,大力宣传腾冲皮影戏的起源、历史及传承。一方面在皮影传习馆开设“非遗小课堂”,并深入各中小学开展“皮影进校园”活动,让青年学子与古老艺术进行“亲密接触”,让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一方面走村串寨开展“非遗近在身边”活动,为群众提供“点单式”的皮影表演与制作培训,广泛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让群众从台下转到台上,成为传承和弘扬非遗的主人翁,共同参与到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程中来。近两年,刘永周及其团队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过8000余人。

猜您感兴趣

文化艺术

刘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