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名人网 > 文化艺术 > 周春兰

周春兰

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柏营村农民作家

周春兰

  周春兰,女,1964年8月生,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柏营村一组村民、农民作家。周春兰从1997年开始创作,发表多篇诗歌、散文和小说,其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获湖北省网络小说大赛优秀奖。2012年,她创办“春兰悦读之家”农家书屋,为村民提供农业生产指导、法律咨询和心灵慰藉。她还设立“爱心服务站”“希望家园”等,为困难儿童提供学习和成长空间,引导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周春兰用文字和行动点亮乡村文化灯塔,曾荣获全国乡村阅读榜样等荣誉。

  书屋筑梦 乡村里的文化灯塔

  2012年,周春兰创办“春兰悦读之家”农家书屋,一座乡村文化的灯塔就此点亮。起初,村民们对这个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不解,她便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这是国家给咱老百姓建的读书地,可以让咱们长文化、修品行。”随着她的不懈宣传与努力,书屋逐渐褪去神秘面纱,展露出惠泽乡里的初衷。

  如今,这里已不再只是陈列书籍的空间,而是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是农业生产的智囊团,村里养殖蜗牛的妇女,遇到蜗牛繁殖混乱的问题,无计可施之际来到了农家书屋,在周春兰的帮助下,找到了应急的措施和解决的方法。这里是村民维权的指南针,遇到纠纷的村民,在这里翻开法律书籍,在字里行间找到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依据,学会用法律武器捍卫权益。这里是心灵的栖息地,对生活迷茫的村民在这里捧起励志书籍,在别人的故事中悟透“向往美好,抛弃灰暗”的生活真谛;被家庭琐事困扰的婆媳、夫妻,在这里通过阅读学会理解与包容,让亲情重归温暖和谐。

  童心护航 困难儿童的成长乐园

  农家书屋在周春兰的经营下,超越了单一阅读功能,成为乡村公共生活的复合空间。如今,村里许多孩子的父母多半在外务工,这些困难儿童成为乡村亟待关注的群体。在政府关怀和周春兰的不懈努力下,“爱心服务站”“希望家园”“妇女微家”与农家书屋并肩而立,构筑起守护童心的堡垒。每到放学与节假日,孩子们便如归巢的小鸟般涌入这里。

  周春兰既是“爱心妈妈”,也是“乡村引路人”。她为孩子们无偿供应茶水、承担电费、亲自护送孩子回家,在学习之余,带领孩子们一起跳绳、打球、做游戏,孩子们的天性在欢声笑语中尽情释放。她精心设计“读-抄-默”教学链,引导孩子们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传统经典读物,以传统蒙学培养专注力,因材施教分层作文辅导对接不同学龄需求,更以绘画、体育活动激活创造力。周春兰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成长摇篮。

  爱的火炬 以微光汇聚星河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周春兰坚守的人生信条,也是她行动的真实写照。在农家书屋的方寸天地间,她以单薄之躯扛起了多重责任:为村民搭建文化阶梯、为孩子点亮求知明灯、为妇女开辟心灵港湾。每年十余场读书、娱乐活动的举办,让书香在乡村飘散;6篇学生作文在市区杂志上发表,让梦想的种子破土而出;村民们从最初的观望者,逐渐变成了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与受益者。那些被书香浸润的日常,正悄然重塑着乡村的精神风貌。她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诠释了“爱”的真谛——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双向的奔赴;不是短暂的热情,而是永恒的微光。

  周春兰的故事,是文学改变个体命运的微观样本,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鲜活注脚。她以书屋为支点,撬动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阅读习惯,更是对“精神脱贫”的执着探索。她始终是那个举着火把的人,用微光印证着:平凡人生亦能成为照亮他人的星辰。

猜您感兴趣

文化艺术

周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