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汉密尔顿,男,1932年生,美国籍,著名物理学家,现任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名誉教授。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汉密尔顿一直同我国核物理学界保持长期合作,对促进我国核科学基础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20多年来,他与数十名中国科学家进行合作交流,在远离稳定线原子核,原子核高自旋态核结构和裂变过程等前沿领域研究中取得获得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丰硕成果:在A=70区发现多重带结构和超形变,提出了壳隙加强的理论,被认为是壳模型理论的重要进展之一;关于远离稳定线核的开创性研究,发现与解释了复杂核中的形状共存,被评价为原子核形状研究的里程碑;在丰中子核高自旋核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并对原子核裂变过程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与我国科学家合作,在国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2篇,在国际会议上作了70余次学术报告。
这些合作交流,同时促进了我国在核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我国科学家在A=80,130,160,190区以及丰中子核区高自旋态核结构研究中已获重要进展,在A>170重丰中子新核素合成和研究实现突破,获得多项国内外奖励。同时,汉米尔顿教授重视科技人员的培养。他从1980年起就开始培养我国的研究生,在汉米尔顿教授指导下,一些研究生已成为我国有关领域的研究骨干。
此外,汉米尔顿教授对我国核科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发起和组织了多项国际学术会议,对提高我国核科学基础研究的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