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桥梁领域科学研究,主研成果应用于京广高铁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多项高铁标志性桥梁工程设计,带领团队解决了铁路桥梁高速、重载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铁路桥梁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曾获主要奖励
2010、2012年中国钢结构协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各一项;
2013年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2014年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两项;
2015年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
2015年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茅以升杯”青年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特等奖一项。
事迹详情
赵欣欣,男,汉族,198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现任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桥梁与结构工程事业部副主任。主要从事铁路桥梁领域科学研究,工作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积极推动新信息技术与桥梁专业的融合创新。他主研的成果获得两项省部级科技奖、四项局级科技奖,取得四项专利,发表十六篇科技论文。在完成繁重科研任务的同时,兼任中国钢协桥梁分会副秘书长,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一、立足科研实践,助力铁路科技发展
我国新建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跨径不断增大,与公路钢桥相比,铁路桥梁活载大,疲劳问题更加突出。作为主研成员之一,通过疲劳作用和抗力两方面研究,形成大跨度铁路钢桥新型结构疲劳设计关键技术体系。系列研究成果已直接在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和铜陵长江大桥等设计中得到应用,为日后同类桥梁的建设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大跨度铁路钢桥新型结构疲劳设计研究与工程应用”获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
发展重载运输是铁路货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赵欣欣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综合试验等研究,解决了我国既有铁路钢桥开行大轴重重载列车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2014年,他带领钢桥技术团队,历时17次天窗点内施工,克服种种困难,顶住巨大压力,圆满完成64m钢桁梁重载加固任务,这既是钢梁重载加固领域的一次重大探索,也是团队在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向的成功尝试,对既有线钢桥开行大轴重列车的适应性评估及加固改造具有示范意义。
二、创新工作模式,支撑铁路重大项目建设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为大跨度铁路桥梁技术进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赵欣欣作为铁科院大跨桥梁团队的核心成员,带领团队承担了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沪通铁路沪通长江大桥、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大桥和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等一批铁路重大桥梁工程的技术咨询工作。
沪通长江大桥是新建沪通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赵欣欣投入到团队中,精心组织、主动担当。项目前期,时间紧任务重,他不畏艰难,刻苦钻研,通宵达旦的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图纸核对、模型试验,攻克了Q500qE钢压杆稳定、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为大桥设计、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施工建设全面展开,在前期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承担了监理、监控,BIM管理系统研发咨询等工作,以“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创新工作模式为桥梁建设技术服务开创了新局面,为大桥建设贡献了力量。
三、发挥纽带作用,促进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铁路科研工作实践,使赵欣欣认识到将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解决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是铁科院青年人应该走的科学之路。他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加强了自身的理论学习,并担任了中国钢结构协会桥梁钢结构分会副秘书长,积极投身行业服务工作,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
赵欣欣所在的事业部青年员工占比超过60%,作为从基层选拔出的年轻人,他积极发挥所领导与青年员工间的“纽带”作用,助力青年员工发展。在既有铁路重载运输适应性评估和改造、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建养关键技术、铁路工务基础设施信息化等领域,积极促进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推动新技术与桥梁专业的融合创新,更好地服务于铁路建设、运输一线。2015年,在铁科院团委举办的首届“茅以升杯”青年科技创新创意大赛中,赵欣欣团队的作品“智慧桥梁”获得了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策划类特等奖。
赵欣欣同志是铁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他将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铁路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猜您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