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迪,男,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8月生,湖北武汉人。现任武汉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车辆一部运转一车间副主办,乘务技师。自进入武汉地铁以来,他累计安全行车达14万公里,累计安全调试2000余小时,安全施工1500余小时。他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归纳出武汉地铁工程车技术要领,被称为乘务员进入岗位的“第一位师傅”,曾获评全国最美公交司机、湖北省技术能手、武汉市技术能手及武汉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事迹详情:
从乘务学员到乘务技师,从乘务员到车间副主任。他认真学习车辆驾驶知识,熟练掌握电动客车、工程车业务技能,屡次斩获岗位竞赛佳绩。他累计安全行车14万公里,安全调试2000余小时,安全施工作业1500余小时。他培训工程车司机百余人,是近千名电客司机进入岗位前的“第一位师傅”。“被竞赛擦亮人生的地铁司机”、“湖北省技术能手”、“武汉市技术能手”、“武汉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交通工匠”、“集团十佳青年”、“优秀员工”、“先进个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劳动竞赛“列车先锋”、“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运营先锋”这些都是他的标签。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也绝非一日之功。2009年入司伊始,刘家迪便一头扎进学技能、强本领的“苦行僧”般的修行中,至2017年,他完成对1号线二、三、四期电动客车、2号线电动客车、2号线工程车、3号线电动客车、3号线工程车、轨道打磨车的学习,掌握了武汉地铁既有线路大部分车型的操作技能。他在不断的学习中总结与反思,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
然而,相较于其他所有的“标签”,作为武汉地铁第一批“双证”司机,刘家迪心中一直有一个目标:要将自身所学和多年经验传承下去,让后来者少走弯路、少走错路,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地铁司机。所以比起其他称呼,他更喜欢别人称他“师傅”。
从2011年刘家迪进入车场组,他便开始接触培训工作,着力于工程车司机的培训,从归纳规范、固定作业流程入手,加强学员的动手能力,增加组内学员跟车次数,以实干代替理论,以理论优化实作,严格要求每一项作业中安全部分。他整理并归纳出1号线工程车技术要领,制定出3号线车场组各项作业固化流程,细化工程车学员培训进度流程,规范工程车学员鉴定标准,制作出工程车车下大部件讲解、七步闸教学、连挂作业教学等教学视频等,前后共培训出能力出众、高效奉献的工程车司机40余人,为1、3、4号线及阳逻线开通及7号线调试筹备所需的工程车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17年4月,刘家迪又再一次接触车间新学员培训工作,配合接收300余名学员,从开设培训班开始,强化理论知识、应急故障处理、特殊情况操作等系列培训亲历亲为。保质保量的鉴定出240余名乘务员,为径河线、阳逻线的开通及7号线的筹备提供了人员支持。
但是随着2017年度阳逻线与7号线的人员分流,刘家迪发现车间范围内的在职乘务员有近一半为入职刚一年的“新员工”。又因上一年度各批次乘务员间存在入职间隔时间短、密度大、数量多等问题,造成了车间班组内各批次乘务员培训进度不统一,技能等级无法区分,乘务员业务技能水平差异极大的局面。他创建TARS(TrainmanAbilityReconstructionSystem)乘务员能力重建体系,进一步完善了车间培训制度。使乘务员从分批次传统的培训方式,改为主动学习、主动考评的高率培训,显著提升了培训效率和力度,乘务团队的业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2020年7月,刘家迪拥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共党员。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他一直都在用切身行动来证明,并不仅仅只是停留于口头。
2020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当前,那时做为一名预备党员,他完成公司值守任务之余主动申请支援社区,坚守一线十余天。在社区工作中他协助检查社区出入状况、帮扶孤寡老人清扫卫生、配合社区人员搬运生活物资,努力将工作做到实处,将支援做到点滴。他说:“犹记得第一次念下入党誓词的画面,那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依稀回荡在耳边!国难面前唯有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方能不为艰险、勇往向前,看着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奋不顾身,我热血沸腾,我也一定要用尽每一份气力、做好每一个点滴。”
而现如今作为一名正式党员,当问及对于自己以后有什么计划时刘家迪说:“自己非常喜欢《荀子·修身》中的一句话‘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未来感觉很遥远,但是迈向未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不要只看到未来而忽略现在正走向未来的步伐,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都要踏实、认真的对待。”
身为车间管理人员,他兢兢业业不断提升车间行车工作质量;身为新晋党员,他切身实际的践行着身为党员的义务与责任。无论身处何种身份,刘家迪都饱含热情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正是这种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鼓舞了一大批青年员工。
猜您感兴趣